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入世五年與農產業
自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的水產業櫛風沐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據統計,從2002年以來,我國一直是全球第一水產品出口大國,2004年,我國水產業創匯能力超過畜牧業,成為大農業出口的領頭羊。2005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102萬噸;全國水產品出口額78.9億美元,占全部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水產品貿易順差37.7億美元。
技術壁壘和反傾銷愈演愈烈
然而,在巨大成績的背后,水產業的隱患依然存在,而且日益復雜。技術壁壘和反傾銷的陰影揮之不去,愈演愈烈。從2001年歐盟首先以氯霉素超標為由對我國凍蝦仁退貨開始,一次次的貿易風波接踵而至。據統計,僅2004年,我國被日本和美國因質量問題而扣留的水產品就達308次,給行業帶來重大損失。
一系列技術壁壘和反傾銷起訴如同困擾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頑疾,它發生于水產產業鏈的終端,通過巨大的反作用力,嚴重打擊了產業中的各生產環節。綜觀5年來的形勢變化,如何積極地應對技術壁壘和反傾銷,應當是我國水產業當前和將來一段時期內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大量同質化產品同時涌入少數市場
為什么我國水產品出口頻頻遭遇技術壁壘和反傾銷起訴?除政治因素外,風波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點。
長期以來,由于有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優勢,我國出口的水產品多為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而且往往是以低廉的價格蜂擁而入某國市場,如出口美國的羅非魚和對蝦,這樣的態勢使我國水產品迅速地占領進口國的市場。根據國際貿易原理,兩國存在貿易往來的基礎是互利,而近年來我國的水產品一直是出口多進口少。當我國低價水產品大量涌入對方市場,首先引起貿易利益上的失衡,其次又導致了進口國水產從業者的失業,這就使對方有可能采取防御性、甚至是攻擊性的貿易措施。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現象一直在水產養殖業存在,即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的發展方式往往導致各個微觀經濟體之間出現價格惡戰。這種自相殘殺的行為不僅把國內市場攪得一團糟,而且嚴重損害了我國水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和利益,同時還沖擊了國際同行,這樣的無序競爭也為他國掀起技術壁壘和反傾銷起訴提供了口實。
經過近年的迅速擴張,現在我國的水產養殖業頗似一個體態肥碩的大漢,然而在國外,這個大漢能夠落腳的地方屈指可數,F在,我國水產品出口85%以上都集中在日本、美國、韓國和香港,再加上養殖業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對蝦、鰻魚、羅非魚等少數品種,造成大量同質化的產品同時涌入少數市場,而且數量增長幅度大、速度快,給當地同行帶來巨大沖擊,這必然會招致針對性非常強的歧視性技術壁壘和反傾銷起訴,日本對我國鰻魚產品近似無賴的百般挑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過于簡單的市場構成既減弱了我國水產品出口的風險承受能力,又助長了外國使用貿易武器的膽量,拓展市場、分散壓力實為迫在眉睫之舉。
加大養殖量和擴大出口量是發展趨勢
從1990年開始,我國水產養殖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到2005年,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已達39.02公斤,水產蛋白消費占我國動物蛋白消費的1/3。從最近農業部公布的“十一五”時期漁業發展指標可以看到,從2006年到2010年,要求我國水產總產量和養殖量每年分別增加3.3%和6.1%,出口量和出口額每年分別增加9.3%和8.8%,水產品加工量和加工值每年分別增加7.3%和10.7%?梢钥闯,未來幾年,我國水產業發展的趨勢是繼續加大養殖量和擴大出口量,努力增加出口水產品的附加值。而水產品出口直接面對的就是反傾銷起訴和技術壁壘,這給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令人高興的是,這些年水產業經歷的風波使行業本身出現了規范化的趨勢。在水產養殖的各個行業中,種苗、飼料、藥物等紛紛出現了行業自律的趨勢,多數從業者選擇了加強質量意識,走規;、品牌化的發展道路。除此外,政府更積極地參與業界的合作,制訂規范的標準體系,嚴格監管生產環節。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對飼料和藥物的立法和監管有很大的加強。
與此同時,我國水產出口企業也在不斷的成熟,面對外國的反傾銷起訴不再倉促茫然,而能夠積極迎戰,爭取自己的正當利益。在2006年6月暖水蝦案中,我國11家對蝦出口企業對美國反傾銷起訴的勝出可以說是一面振奮人心的旗幟。WTO《反傾銷措施協議》規定,應訴反傾銷必須是民間行為,相信隨著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我國水產養殖業能更加從容地應對貿易風險。
大浪淘沙,去蕪存菁。入世五年來的水產養殖行業曾經是那么的混亂不堪,然而來自市場的壓力,或許說是市場的自我修復能力使得這一行業逐步走向正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外貿交易量的增長,來自國際貿易中的挑戰會越來越多,中國的水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