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3日,來自省、市、區三級的近十位專家們進行了“省級崆峒島刺參原種場”的研討評審。崆峒島設刺參原種場,目的就是使種參得到有效的自然繁殖,確保原種基因的多樣性。省政協委員、“煙臺海參”首席專家宋志樂對此表示:“原種場可以阻止其他外來海參物種的侵入,保護純正‘煙臺海參’品牌。”
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最新統計顯示,11個縣市區年產“煙臺海參”約1.6萬噸,這個數量仍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消費需求。而個別海參商家在利益驅動下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更是從另一側面反映了“煙臺海參”在消費者中的影響力。
“煙臺海參”叫響市場的原因是什么?
天然地理優勢
秋季刺參質量最好
與會專家介紹,全球海洋中共有1100多種海參,其中可食的僅有幾十種,尤以產于黃、渤海海域的“煙臺海參”(刺參)質量為最好。這在明、清時期的古書中便早有記載,建國后渤海產的刺參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中國海洋生物》,是典型的藥食同源的寶貴資源。研究表明,與其他產地的海參相比,渤海灣產的刺參含有的營養元素種類最多、含量更高。
從外表來看,海參渾身是刺,其貌丑陋,直到元朝時才開始有人使用。這種狀如毛蟲的“海底怪物”,對生長環境非常挑剔,有著與眾不同的“夏眠”、“冬眠”特性。夏眠指海參每到夏季,都會躲到海底的石縫下不吃不喝,很難采捕到,到了秋季才逐漸活動,因此最好的海參采捕季節是每年的9、10月份。此時的海參經過夏眠,體內雜質少,體壁肥厚,加工出成率高。
記者了解到,煙臺的海上面積是陸地面積的兩倍,在長達702公里的海岸線上,眾多的內灣和島嶼都是刺參生長的“樂土”。目前,除了棲霞與福山之外,煙臺其余11個縣市區均有野生海參與海參養殖區,年產海參1.6萬噸,產值達30多億元,這為海參市場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現代人的健康理念
催火了海參經濟
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海參被列為“海產八珍”之首,成為煙臺人最受歡迎的冬季進補珍品。在中醫理論中,海參性溫味甘,有補腎益精、養血潤燥的功效,大量研究還證實海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專家介紹,海參中提取的海參皂甙的抗真菌有效率達88.5%,它是人類從動物界找到的第一種抗真菌皂甙。同時,海參還含有包括酸性粘多糖等在內的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活性物質,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對多種疾病有治療作用。
冬季是理想的海參進補季節,它能把海參中的精華更有效儲存在體內,有充足的養料來增強體質,增加抗病能力。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山珍最補的是“人參”,海味最補的是“海參”。煙臺沿海的百姓最深切的體會是,常吃海參不感冒、不增肥、不易患病、不暈車船。而在中餐之外,日本、朝鮮族人偶食涼拌海參,而歐美人則連涼拌也不會。
每年冬季,不少北方人為買到正宗的“煙臺海參”到處找人托關系,花高價也心甘情愿。宋志樂告訴記者:“以崆峒島、擔子島等為代表的正宗‘煙臺海參’剛剛播種便被訂購一空,煙臺地區市面上根本就沒有銷售的。”看到海參市場的火爆,而鮮活海參或者干海參又有食用不便或者攜帶不便等原因,有些商家便搞起了海參深加工,諸如速凍即食海參、海參肽、海參液、海參漿等不一而足,既方便了消費者食用,又豐富了海參市場。
參價年年上漲
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在煙臺港附近開店的劉先生稱:“由于市場不規范,海參經營起來還是要費不少腦筋的。其實,海參行情好壞很難用一句話來說明。但有一點一直沒變,正宗優質的‘煙臺海參’不存在這個問題,從來都是供不應求。”
海參市場是伴隨著消費者認知度的提升而趨火的。業內人士稱,尤其在“非典”之后,加強保健、預防疾病,提高生命質量成了社會的時尚,海參特有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則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追捧。據悉,“非典”以前,優質遼刺參干品的交易價格一直徘徊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非典”期間,刺參價格突飛猛漲,很快便突破了每公斤4000元大關,個別品牌的刺參超過了每公斤6000元。
記者了解到,今年的海參總體價格比去年同期有10%以上的漲幅,如鮮海參已從去年的每公斤120元左右漲到了160元左右。盡管市場不規范的情況一直存在,但各類海參產品的銷量卻一直在增加。業內人士預測,盡管海參的價格在跳躍著攀升,仍難擋住市場的巨大增量,而煙臺發展海參養殖、拉長海參產業鏈,更將使海參產業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