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必須深刻認識近海養殖和水產加工業受到環境容量和資源承受力限制這一事實,從促進漁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改善漁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出發,尋找振興漁村經濟的新舉措和新出路。
在現有條件下,根據漁業和漁村特點以及社會消費需求,在沿海漁村發展以旅游觀光和游釣為主的休閑漁業,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促進漁業經濟發展,是一條不可忽視的重要出路。海洋休閑漁業集漁業、休閑、觀賞、娛樂和旅游為一體,既是第一產業的延伸和發展,又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是生產、生活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由于它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把旅游觀光與現代漁業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了一、三產業的整合與轉移,既拓展了漁業空間,又開辟了漁業新領域,為困境中的漁業經濟注入了活力,因而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重視。
發展休閑漁業具有以下優點:投資少、見效快,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能夠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便于消化吸收富余勞動力,有利于優化漁業產業結構,增加就業,緩解漁業生產和漁村社會經濟中深層次的矛盾;大大提高漁業的比較效益,增加漁業生產的附加值;觀光和漁業相結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現有的漁業設施,改變漁民單一的專業技能和單一的生產格局,形成新的產業。有利于漁村環境整治和改善,加快漁業現代化,促進城鄉交流和對外開放,繁榮漁村經濟。因此,發展休閑漁業是我國發展社會經濟、豐富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客觀需要,也是漁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動力。
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發展休閑漁業潛力巨大,海洋漁業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化前景廣闊。近幾年來,我國沿海地區和城市郊區,休閑漁業已作為一種新型的水產業正在悄然興起,許多地方已開始將休閑漁業作為重點產業。休閑漁業是轉移漁業勞動力、保護漁業資源、提高漁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已得到國內外的實踐證明。
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沿海漁區的工作重點是組織海洋漁民的轉產轉業。而以開發休閑漁業、海洋旅游為載體,發展海洋休閑漁業無疑是漁民轉產轉業的主要途徑。因此,沿海漁區發展休閑漁業要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興辦既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又各具特色的休閑漁業項目。
發展海洋休閑漁業,要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利用龍頭企業的資金、市場優勢,把休閑漁業做多做大做強;要徹底轉變傳統的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將漁民依靠下海捕撈為生轉變為依靠吸引旅游者感受海洋、享受海洋而獲取收益為生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一種“看不見漁業,但漁業無處不在,看不見漁民,但漁民隨處皆在”的新型海洋漁業發展圖景;要依靠科技,發展觀賞魚類的養殖生產和銷售,與發展休閑漁業相關的項目大多需要科技支撐,如觀賞魚蝦的培育、游釣器材的研制、漁業文化的深度開發與挖掘等都需要科技支撐,而建設集科普、觀賞、娛樂業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水族館更需要高科技的支撐;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企業主觀努力去把握市場,拓展市場。既要在市場中導入休閑漁業,把握市場動向,又要不斷創新,引導市場,創新市場;要挖掘漁業文化資源,發展休閑漁業,最重要的是要把歷史與漁業變遷、漁業文化的底蘊等有助于休閑漁業發展的要素糅合進來,使人們在享受休閑漁業時更多地感受到海洋歷史,感受魚文化和多彩的風土人情;要加強對轉產轉業漁民的培訓,作為一項寓釣于樂、一舉多得的新興綜合產業,不僅要求經營者熟悉黨和國家有關漁業與漁業經濟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具有鮮明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而且要求經營者思想觀念新、文化素質高、經營能力強、懂得市場營銷和信息管理知識等。因此,必須加大力度對轉產轉業漁民進行集中培訓,使其盡快成為新型漁民。
總之,要大力推進漁業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化,積極發展海洋休閑漁業,寓釣于樂,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到公海捕魚,到國外合作搞養殖、捕撈、加工和增加鮮活品出口,增強創匯能力,在實踐中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海洋漁民轉產轉業的外向型發展之路。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