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工廠化精養、海戲陸唱、品牌注冊、開發無公害產品……不僅為農民帶來了巨大效益,而且拓展出水產業科學發展的新視野——
日前,海陽市漁民又迎來一個好消息:該市的千里巖養殖項目實施方案獲省政府批準,共設置18個高新技術深水網箱,每箱投放4.4萬尾高檔商品魚,實際養殖水體為3萬立方米,年出產無公害成品魚300多噸,全部用于加工出口,僅此一項可為農民帶來收入500多萬元。利用魚便和餌料廢料涵養水源,還能使千里巖附近海域成為可持續發展生態小環境。
這只是海陽市水產業科學發展的一個剪影。目前該市已成功跨入國家“863”計劃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北方基地和國家海域管理示范市行列,水產品加工出口有10多個品種獲省級以上名優產品稱號,增殖率達到200%以上,小魚小蝦做成了大產業。
海陽有230公里海岸線,但僅靠撈蝦捕魚為主的傳統漁業面臨巨大挑戰,為此,該市創新思路,調整優化海水養殖結構,從國內外引進新的對蝦、牡蠣、蚶、雜色蛤、海參、鮑魚等優特珍稀品種,實行多品種輪養、混養、增護養,由粗放養殖向集約養殖轉變,由淺海灘涂向深水大流發展。前幾年,由于蝦病蔓延,海陽市5萬多畝蝦池利用率不高。如今,他們大力推行被國內專家譽為“海陽模式”的對蝦精養、車蝦兩茬養殖、蝦魚蟹貝混養,效益翻番增長。原來無人問津的蝦池,如今又成了搶手的“香餑餑”。他們又重點發展工廠化精養和育苗業,目前淺海和灘涂養殖面積已達20萬畝,去年被列為國家級優勢水產品主產區。
海陽市還以“海戲陸唱”拉長產業鏈條,引導水產加工業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名牌產品,由粗放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由單一水產品向復合型食品轉變。大閆家鎮廣引外資,成立了海珍品養殖加工專業園區,10多家外向型企業年生產能力2萬多噸,銷售收入3億元,水產養殖和加工業占全鎮地方財政收入的50%以上。去年以來,該市新改造、擴建精深加工車間1萬多平方米,水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00余家,年加工各類水產品30萬噸,形成了10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僅一項年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創匯5000多萬美元。
去年4月份,行村鎮一次性引進了3家水產加工企業落戶,吸引客戶的正是該鎮的水產品牌優勢。該鎮有兩個在全省乃至全國響當當的海產品加工園區,一個是行村海產加工園,開通了至濟南市的“綠色通道”,“行村”牌海鮮品占據了濟南海產品市場70%的份額,日交易量近100萬元;另一個是農業部定點、全省村級最大的膠東水產品加工批發市場,年銷售魚、蝦、貝等20多種水產品13萬噸,成交額5億元,不僅銷往全國各地,而且出口到了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實踐使海陽漁民深深體驗到品種、品牌、質量、科技的巨大力量,注冊商標,開發無公害產品,培育名優品牌成為時尚。他們從捕撈、養殖、加工各個環節,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先后推廣了蝦池立體綜合利用、深水網箱養魚、海參圍堰精養等30多項技術,在水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率達到80%以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