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個由6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調查組12月13日遺憾地宣布,經過為期38天的聯合尋找,在中國的長江中未發現白鰭豚,比大熊貓數量更為稀少的白鰭豚可能已成為被人類“滅絕”的第一種鯨類動物。
目前長江豚類種群迅速瀕危的現實印證著長江生命系統逐漸衰退的過程
王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學位委員會副主任、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組長,從事白鰭豚、江豚和其他一些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行為學、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
今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為了對目前長江豚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調查,在農業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我們邀請來自中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瑞士六國的鯨類專家,進行了“2006長江豚類考察”。此次考察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為什么要開展這樣一次大規模的豚類考察
白鰭豚和長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的兩種珍稀動物,我們把它們通稱為長江豚類。長江豚類是長江水生生命系統的旗艦物種。白鰭豚是僅生存于我國長江中的一種極為珍稀的淡水豚類動物,它的消失不單單是一個物種的滅絕,也將代表著哺乳動物中一個科動物的滅絕;盡管相對而言,江豚是一個廣布種,但長江江豚的消失將是唯一一個江豚淡水亞種的消失,因此長江豚類保護工作的本身就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此外,作為長江環境的指示物種,長江豚類對于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長江豚類處于長江生命鏈條的頂端,對長江生命系統的變化非常敏感,例如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重金屬等很容易沿著水生食物鏈在豚類體內逐級積累,因此豚類被認為是淡水水體污染物的“放大鏡”,對于淡水水體環境監測具有重要指示作用。而且,由于長江豚類處于長江營養級的頂端,水生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細微變化都可能會對豚類的生存構成巨大威脅。另一方面,長江豚類對維持長江水生生物群落的穩定可能也具重要作用,作為頂級捕食者,它們對低營養級物種具有調節作用,可以通過抑制一些優勢物種對其他同營養級物種的競爭作用,使水生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保持穩定。因此,一個豚類種群的存在和生存狀況可以反映出其所棲息的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令人失望的考察結果
然而,目前長江豚類種群迅速瀕危的現實卻印證著長江生命系統逐漸衰退的過程,它們在長江中的日漸瀕危也預示著被稱為“母親河”的長江將漸漸失去生命的氣息。
本次歷時近6個星期的考察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結果多少令人有些失望,但是也在預料之中,說明白鰭豚確實已經極度瀕危。不過,很多媒體據此報道說白鰭豚已經滅絕,這個結論還缺乏科學依據。首先,此次考察采用的雙程截線抽樣法不能確保會記錄到所有動物個體,加上航行條件的限制,考察未能覆蓋全部水域,所以僅憑一次考察不能簡單定論白鰭豚已經滅絕;另外,一般野外滅絕物種是指連續50年在野外沒有觀察到任何個體的物種。然而,在近些年我們都接到過發現白鰭豚的報告,2004年我們還發現了白鰭豚擱淺標本。
另外,本次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經過初步的數據分析,我們估計,包括兩大湖區和長江中下游干流的長江江豚數量可能在1200頭至1400頭左右,僅為上世紀90年代早期的一半,種群下降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如果白鰭豚和長江江豚不能在長江生存,恐怕終有一天,長江也不能支撐同是哺乳動物的人類的生存。
長江豚類持續瀕危的癥結
我們早就對造成長江豚類的致危因素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這些因素可能包括漁業的過度捕撈、非法漁業、環境污染、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長江航運等。
通過這次考察我們發現,近些年來這些威脅長江豚類生存的因素不但沒有得到有效消除,而且還愈演愈烈。考察中,我們在多個江段遇見電打魚的船只,非法漁業活動依然猖獗。另外,在38天的航行中,我們在長江干流總共記錄到運輸船19829艘,捕魚船1059艘,平均每公里約有12艘船只,在有些江段幾乎隔江都很難看到連續完整的對岸,這樣繁忙的航運哪里還有豚類的立足之地?我們在鄱陽湖看到挖沙船的場景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在面積不大的湖區就集中了上千艘數千噸位的挖沙船,曾經碧波萬頃的鄱陽湖被攪成了一鍋粥,湖水甚至比江水還要渾,在入江口形成一條明顯的湖水和江水的分界線。來自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著名鯨類專家Barbara Taylor博士說:這是她一生見到的最為嚴重的人為生態災難!
無疑,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是造成長江豚類迅速瀕危的直接原因,而長江流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可能是造成長江豚類及其他生物資源迅速衰竭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國對長江的管理依然是“分部門、分級”管理的體制,即所謂的“九龍管水”,這種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造成一個完整的長江生態系統被“分”、“割”管治。同時由于利益驅動,促使地方保護、各自為政、相互掣肘的現象比比皆是。由于對長江水環境和水資源缺乏統一管理,建立在長江干流的豚類保護區與陸生動物保護區相比存在很大的管理難度,不可避免會受到其他行政部門的影響和干預,因此實際上保護區很難全面履行其保護管理職能。
另外,長江豚類保護區在管理上也存在諸如技術、經費以及保護人員素質等多方面問題。
同時,從各級政府到普通大眾,人們的環境和野生動物保護意識還明顯落后。
長江豚類保護工作的出路
有感于本次考察的結果,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為長江豚類,也為我們的母親河尋找生存和發展的出路。
第一,應該盡快出臺流域綜合管理措施,從流域層面通盤考慮長江水環境和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問題。全面管理長江環境、資源、航運、水利、海事、公安等工作,從流域的高度對長江資源和環境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執法。
第二,重點加強對長江漁業資源的管理,結合長江春季禁漁期制度,在部分江段實行全年禁漁,加強對非法漁業活動的打擊力度,從根本上保護長江漁業資源,直至商業捕撈最終退出長江。
第三,加強對長江航運的管制,特別是在保護區江段對船只的航行速度進行管制;加強污水排放的監測和管制;對長江干流和兩大湖區的挖沙活動進行規范管理并立法,通過法律手段加強對長江及湖區生態系統的保護。
第四,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加強對公眾特別是廣大中小學生的環境教育,改變我們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公眾熱愛長江、保護環境的意識。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