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6年,湖北省水產業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和突破性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樣樣增、項項增、全面增:全年水產品產量331萬噸,比上年增加13萬噸,增4%;放養水面1025萬畝,比上年增15萬畝,其中名特品種放養面積達670萬畝,增20萬畝;投放苗種60萬噸,比上年增加5萬噸;孵化魚苗538億尾,比上年增17億尾;加工25萬噸,比上年增加10萬噸,增14%;出口創匯達到1.8億美元(含轉口),比上年增3000萬美元,增20%,占全省農產品出口創匯的45%;種青養魚面積達200萬畝,比上年增50萬畝;網箱養殖、魚豬(魚鴨)立體生態養殖等高產高效健康養殖模式新增100萬畝,達到600萬畝;全省休閑漁業及相關產業總產值20多億元,比上年增2億元;全年水產品產值達到260億元(不含苗種產值),比上年增加24億元,增幅10%;漁民人均收入達到5100元,同比增300元。根據法定統計資料,2006年漁業為農民增收在種養業中貢獻率為56.8%,在農民增收中的增長幅度為20.7%,行業產值增長速度為14.8%(可比價)。
主要特點:
1、水產板塊的建設和發展取得新突破
全省省級板塊項目已達到33個,規模達到550萬畝。板塊建設地在提檔升級和抓規模化生產的同時,突出特色,實行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生產,板塊區內“一魚一產業”初步形成。小龍蝦產業已發展小龍蝦野生寄養面積36萬畝,使總產量達到8.5萬噸,增加純收入5億元,僅此一項可為全省農民人平增加純收入10元以上;河蟹產業已放養面積超過240萬畝,產量4萬噸,比上年增3000噸;鱔魚產業形成了江漢平原為主的格局,養殖網箱達200萬口,產量8萬噸,產值24億元;鮰魚產業形成了苗種、養殖、加工出口的產業化格局。養殖面積超過20萬畝,其中網箱養殖30萬平方米,總產量超過4萬噸;鱘魚產業以宜都、沙市、麻城等地養殖為主,發展網箱養殖300畝,產量約1500噸;武昌魚產業形成了年產10萬噸的規模;龜鱉產業年產15000噸。
2、水產品加工和出口創匯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工能力全面提高。全省水產品加工能力增加5萬噸。德炎、華山、外婆家和萊克等龍頭企業加工產值接近5億元;二是加工出口創匯有新突破。在小龍蝦出口的基礎上,擴大了斑點叉尾鮰的出口。小龍蝦出口達到4萬噸,創匯達1.27億美元。三是加工工藝逐漸向精深方向發展。漢川市的湖北博安生物制劑有限公司,生產“均衡地帶”牌魚蛋白果蔬飲料。鄂州市的正源生物科技公司“淡水魚類加工及廢棄物高效利用技術項目”即將建成。梁子湖水產品有限公司 “多肽蛋白粉提取項目”等先后建成投產。
3、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建設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快了水產生態無公害養殖示范區建設。全省建立了6個國家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區和9萬畝生態養殖示范點。到2006年底,認定無公害生產面積600萬畝,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達181個,產品認證89個(另已上報待批31個),綠色水產品151個,有機食品8個;二是進一步加強了水產品質量監管,對苗種、漁藥、飼料等投入品進行嚴格監控。在農業部、湖北省農業廳的歷次例行檢測中,均未發現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9月中旬,美國FDA考察團官員對我省長陽、宜都兩市水產品質量安全抽查,對抽樣的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最好的農場”。
4、生態建設工作取得新突破
國家統一實施的禁漁期制度在該省已向境內其它主要河流和大湖大庫延伸;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推進。以梁子湖為代表的大湖圍網拆除工程全面啟動;漁政執法力度不斷增強。“增殖放流”呈現社會化新趨勢。全年共向長江等水域增殖放流“四大家魚”苗種3.4億尾,中華鱘12.6萬尾,胭脂魚9.8萬尾。
5、山區、庫區特色漁業迅速發展
宜昌市以清江庫區為重點的鮰魚網箱養殖有了新的發展,新增網箱面積2萬平米,鮰魚產量達到1.3萬噸。十偃、襄樊兩市均以水庫漁業為立足點,突出網箱養殖和小水庫精養,丹江口在庫區沿岸庫灣發展的2.5萬畝攔汊和網箱養殖。老河口對銀魚開發實施統一規劃和管理,移植銀魚的水面達到10萬畝,年產銀魚500噸以上。
6、“平安漁業”建設取得新進展
2006年,《湖北省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通過了專家評審和該省預案辦審查,已正式發布實施。全省共有已有77個船檢機構獲部局認可。開展了“三無”漁船的清理查處工作和低質量船舶專項治理行動,漁船受檢率和登記率近90%。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