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6日早晨,鼓浪嶼輪渡廣場舉行了一個簡樸但卻熱烈的儀式。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將一年多前搭載我國第22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在太空遨游18天的兩顆“市樹”鳳凰木的種子,送回它們的“娘家”——鼓浪嶼。大家都希望,這兩顆種子能繁衍出更多的后代,在鼓浪嶼上生長成一片“太空林”。
一時間,社會各界的目光聚焦到省水產研究所。兩年來,他們一直在從事著太空水產育種的科學研究,并已通過我國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成功地將包括對蝦、貝類、藻類、鹵蟲等水產品種送到外太空進行培育。而將“市樹”鳳凰木的種子送上太空,則是省水產研究所為了感謝廈門市長期的支持,送給廈門人民的一份特殊的禮物。
在科學家的努力下,產自廈門的多個水產動植物品種成功“飛天”,愛吃海鮮的廈門人將來就能吃上“太空紫菜”、“太空蝦”、“太空魚”等高產而又美味的“太空水產”了。
廈門水產遨游太空18天
太空育種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20世紀60年代起,到目前,美國、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和中國等國家都成功地進行了衛星搭載太空育種,我國的太空育種試驗是從1987年開始的,到今年已有20年了。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實施太空育種的生物品種基本上局限于陸生植物,在水產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在國際上,也鮮見有這方面試驗的記錄。
成立于1957年的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坐落在廈門東渡的海山路,憑借近50年科學研究的積累,這里的科學家們決心在國內開創這個先河,為我國水產太空育種打響第一炮。滿懷信心的科學家們,給這個實驗起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名字——“鯉魚躍龍門”。
。玻埃埃的辏冈拢踩眨a自廈門的多個水產動植物品種成功地搭載我國第21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在太空遨游了18天后,于8月29日返回地面,就在當天,我國第22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就緊接著升空了,這里面也搭載了來自廈門的水產動植物,它們同樣在太空上遨游了18天,這一次,陪著水產動植物上天的還有廈門市樹鳳凰木、福州市樹榕樹的種子。
一年之后,2006年9月9日,我國首顆專門為航天育種研制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八號”育種衛星發射升空,廈門的水產第三次在衛星中占據了一個“客席”。9月24日,這顆衛星成功返回地面。
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福建省水產研究所連續三次進行太空水產育種實驗,數十個水產品種搭載升空,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讓全國甚至世界都為之矚目。
攻克水產育種三大難關
看完上文,您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國的太空育種已經開展了20年了,為什么水產領域到2005年才第一次實驗成功呢?
的確如此,1987年以來,我國進行的十多次太空搭載育種中,相繼進入太空的農作物有50個大類、400多個品種,主要有青椒、番茄、黃瓜、絲瓜、胡蘿卜、萵苣等蔬菜種子,還包括水稻、小麥、高粱等糧食作物和花卉草木等種子,在水產方面卻一直處于空白。
省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說,水產太空育種的難度比陸地植物要高得多,其最大的難點在于水產太空育種對象的存活。陸地植物種子可以在沒有水、氧氣和餌料的環境下保存,但水產生物卻離不開這三個要素,要在一個密封的環境中實現生態循環是相當困難的。
針對這些技術難題,省水產研究所研究出三項;罴夹g,為實驗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一是生態配置法,主要通過生物配置技術,建立水中氧循環鏈、食物鏈來調節育種對象生存環境;二是環境創建法,根據育種對象的存活條件,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創建存活實驗環境;三是長時間休眠法,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使水產生物的種或生命體處于休眠狀態,降低生命活動和消耗,從而降低對環境要求,有利于水產生物長時間航天旅行。
從“小瓶子”到“金魚缸”
郭明忠副研究員說,目前,在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省水產研究所去年已經在市科技局立項,開始了航天搭載型水產生物太空育種艙的研制。這種太空育種艙在國內又創造了一個“第一”。
郭明忠說,此前的三次試驗,受到衛星空間的限制,上天的水產品數量很少,而且都是種苗,它們的生存環境也是模擬的、脆弱的。有了育種艙就不一樣了,這里有一個完全的水生生態環境,面積更是大了許多倍,可以將大量水生動植物、包括成體都帶到太空,它們生存、存活、接受變異等幾率就大很多,育種成功率也大很多。打一個比方,過去太空育種的容器只是一個小瓶子,今后就是一個金魚缸了。
郭明忠透露,省水產研究所還將在鼓浪嶼建設一個實驗場,主要用于太空育種和休閑漁業方面的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這里面有一個太空失重狀態的模擬環境,游客可以在里面體驗到當宇航員的感覺;另外還有一個可以讓人體漂浮起來的“死!。去年起,省水產研究所還配合中國航天訓練中心招收小航天員夏令營,他們希望通過這些科普活動,吸引孩子們成為太空育種事業的接班人。
吃“太空水產”指日可待
廈門人都愛吃海鮮,說到這里,“太空水產”到底什么時候能上市,相信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對此省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表示,這個時間可能不會太短,一般來說,優良的變異品種要經過好幾代才能夠確定下來。
外太空的世界大家都不了解,有人就產生了擔心,太空育苗的食品是不是會產生不良變異呢?專家認為,這個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多次太空育種實驗表明,經過太空誘變的種子形成的有益變異多,變異遺傳性也好。實踐證明,太空環境下的微重力、宇宙射線輻照對于植物種子有促進誘變、生長、高產、增強抗病性等良好作用。可以說,太空育種是非常安全的。
曾志南研究員說,為了便于試驗,前幾次他們選擇的水產品種大多都是生命周期較短的,容易看出有沒有發生優良變異。經過一年多來的觀察,他們發現鹵蟲、棱角類等作為水產餌料的小型物種在表形方面已經發生了差異,孵化率、孵化速度、生長速度、抱卵量、后代的生化組成含量等指標都出現了一些比較好的變異。至于對蝦、紫菜等經濟物種,由于其生命周期相對較長,還在繼續觀測中。
至于“太空水產”何時能上市,專家們的表態都十分謹慎。他們說,我國的太空育種從1987年起步,但“太空椒”、“太空番茄”、“太空黃瓜”等產品上市也就是這幾年的事,其中經歷了10多年反復試驗觀察的過程。水產品太空育種的難度比陸地植物更大,至少也需要10多年的時間才能開發出新的經濟品種。當然,雖然時間長了一點,但這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讓廈門水產“定居”月球
談到太空水產育種未來的規劃,省水產研究所林光紀所長提出了“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就是繼續返回式衛星的搭載,與國家育種衛星的發射緊密配合起來,只要有搭載計劃就積極去申請。
第二步就是加快研究上面提到的太空育種艙,攻克帶水生命技術的難點。
而第三步更令人神往,那就是在月球上建立育種基地。根據科學家的設想,人類2010年將在月球建立設備齊全的永久性居住地,2020年興建實驗工廠、農場等。和首次登月不同,人類這次將要在月球上長期呆下去。如果我國在月球上建立起居住地,水產專家們也將在那里建設一個專門用于培育水產的基地。
林光紀說,目前太空育種主要是通過返回式衛星和空間站,返回式衛星在太空中只運行十幾二十天,時間比較短,空間比較小,空間站雖然時間較長,但空間還是不大。與這兩種方式相比,月球就像一個固定的“大空間站”,既不用擔心空間小,又可以實現長期培養,對于科學研究來說是最理想的。當然,這個設想還得依靠我國太空科技的發展才能實現。
不過,在這個科學技術一日千里的時代,這些看似遙遠的事情,也許再過不長的時間就能成為現實,到時候,廈門的水產就不僅僅是到太空遨游,而是要在太空“定居”,成為名副其實的“太空蝦”、“太空魚”了。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