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長江不見白鰭豚的消息,讓不少人扼腕嘆息:“如果早一點保護,也許還有希望。”為避免重蹈覆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正嘗試為東海區的珍稀及瀕危魚種建立冷凍精子庫,以便在不得已的時候,通過人工繁殖等方式為它們“再續香火”。
要保持活力經久不衰,魚類精子的生活環境究竟得多冷?“-196℃!”該所研究員章龍珍的回答,讓記者不禁打了個寒戰。章龍珍告訴記者,理論上說,-196℃的超低溫可以讓精子無限期保存。利用這一方法,國外研究人員對魚類精子保存的最長時間已達7年。
走進實驗室,幾個煤氣罐大小的液氮罐一字排開。章龍珍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其中一個,從里面抽出一根不銹鋼鋼管,撲面而來的冷氣隨即化作縷縷輕煙。緊接著,她用鑷子從鋼管中夾出一簇裝滿乳白色液體的離心管,說:“這些牛奶狀物質就是魚類的精子。”
自承擔國家科技部“東海區水產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與共享二期——精子的保存”課題以來,章龍珍和同事已經為西伯利亞鱘和日本黃姑魚成功保存了精子。下一步,課題組打算將精子庫的重點放在東海區域的珍稀及瀕危魚種上,如刀鱭、鳳鱭、松江鱸魚等。
由于產卵量的懸殊,魚類的瀕危速度較之豚類相對較慢,但人類決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章龍珍說,上世紀80年代,長江鰣魚的人工繁殖取得突破,但終因捕不到野生親本而無法延續研究。短短20年后的今天,這一物種已基本絕跡。預留精子,不僅能及時阻止瀕危魚種的消亡,也能防止人工繁殖過程中的物種退化。
當然,要用類似“試管嬰兒”的手段挽救魚類,光有精子還不行。但由于魚類卵子極易被激活,目前,保存卵子尚有一定困難。章龍珍說,最好的辦法是直接保存胚胎,也就是受精卵,但難度很大。為此,課題組將在這一方面不斷探索。
除了技術方面的難點,日趨惡化的魚類生態環境讓章龍珍不免擔憂:“現在,許多珍稀魚種已經很難捕到了。比如,這次日本黃姑魚的野生親本就是從韓國引進的。”章龍珍說,胚胎保存只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補救措施,如果環境繼續惡化,許多魚類胚胎可能來不及保存,就將從地球上消失了。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