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洋法治需要“良法”。海洋法治的現代化不僅是相關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的現代化,同時也應是立法技術的現代化,立法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法治目標的實現與否。我國當前在海洋行政、海洋管理和海洋法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實際上與地方海洋立法技術上存在的種種弊病密切相關。要使我國地方海洋立法科學化,實現海洋法治,就必須著力提高立法技術。
一、立法技術現狀與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海洋立法完成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由臨時應急立法到有規劃系統立法的發展過程,地方海洋立法已成為新世紀沿海地區地方立法的重點內容。從立法技術的角度來看,地方海洋法規在與上位法國家級法規的保持一致、形成地方海洋法規體系,構建海洋養護、管理、開發和利用法律規范,地方海洋立法的特色化與地方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也是當前地方海洋立法發揮其所應有的規范、保障和促進作用的基礎。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地方海洋立法在立法技術上主要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1. 在與相應上位法即國家海洋法規關系的處理上各地海洋立法處理相對混亂,不統一。從法理上講,地方實施性海洋法規除所依據的法律、行政法規的立法目的和原則外,不應再有其他的目的和原則,這是社會主義法制相統一的原則的基本要求。但實踐中很多地方海洋法規都普遍對上位法的立法原則做了不同程度的變動和增加,并且這種現象在海域使用管理法、保護區法等法規中普遍存在。
2. 各地海洋法規在形式、名稱和調整范圍上的混亂與不一致。如“條例”“辦法”“規定”的使用就存在相當的不一致;同一名稱的海洋法規在各地的立法主體也差異很大,如各省的海洋使用管理法規,浙江、遼寧是由省政府以政府令形式,而福建、江蘇是由省人大常委會以《條例》形式制定的。
3. 某些地方海洋法規的內容體系、法規結構不完整。如地方海洋法規作為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法規,附則是不應該少的,作為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保障法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而目前各地海洋法規中普遍缺少“附則”部分,未能充分發揮“附則”所應有的法律意義和作用。
4. 法規的語言文字、形式尚不規范統一。這方面更是存在隨意性大、文字使用不嚴謹的問題。如在相關法規的管理體制表述方式中“主管”和“負責”就使用的比較混亂,雖然在在實踐中并沒有什么差異,但這并不符合對法律語言的應有要求。
二、解決的思路
1. 大力加強地方海洋立法的理論研究。地方海洋立法中存在諸多問題和混亂的根本原因是法學理論界對地方海洋立法的理論,尤其是立法技術理論研究的嚴重缺失。如關于地方海洋立法與國家海洋立法的關系,地方海洋立法的特殊性,地方海洋立法的目的和原則的確立,地方海洋立法的體系與具體法規的調整范圍的確立,地方海洋立法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2. 形成完整科學的海洋立法規劃。目前,各地在立法預測與立法規劃方面,尚缺乏整體性的統籌考慮和安排,為此應補充如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組織有關學者專家和相關行政部門開展海洋立法的調查研究,研究本地海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完善應的的立法預測工作,為形成科學、系統化的立法規劃提供條件和基礎。二是形成科學合理的立法規劃。地方海洋立法規劃的形成,必須在國家整體立法政策的指導下進行,使其不違背國家立法政策的精神、原則和要求,并與當地海洋經濟發展形勢和海洋資源環境基本狀況相吻合。
3. 加強前期的立法調研工作。前期調研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地方海洋立法應弄清哪些政策法規與本法規有關,特別是存在哪些抵觸,要全面無遺地加以搜集整理以便后期予以協調銜接。二是詳細了解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明確立法所要針對和解決的主要問題。三是要研究和總結已有的相關立法經驗,從正反兩方面進行系統地比較研究,以提供有說服力的理論和經驗。四是做好與相關涉海部門在立法前的溝通協調也非常重要。這些都是前期立法調研應當進行的、當前被普遍忽視的重要環節。
4. 強化海洋立法的起草工作。應改進法規的起草機制,實現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必須拓寬法規草案的起草渠道,改變單一起草模式,向多主體、多渠道轉變,建立開放的、多元化的法規起草制度。如涉及到幾個部門職責的法規,應由政府法制部門或人大牽頭,有關政府部門參加,成立專門的起草班子進行起草;對一些理論性、專業性強的法規可以委托專家學者、科研機構起草。
5. 提高海洋地方立法的公眾參與,尤其是專家參與的程度。一是向公眾開放,提高公眾在立法中的參與程度。如讓公眾參與開發建設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召開定期的信息發布會以保證公眾知情權的實現等。二是保證專家參與立法。專家參與立法最大的好處是法律專家法學理論功底扎實,執業經驗豐富,熟悉有關法律體系和社會矛盾的法律關系,對法律漏洞之類的立法缺陷具有更強的洞察力。同時,他們社會地位超脫,接觸面廣,與行業部門沒有錯綜復雜的瓜葛,也沒有自身利益,能夠兼顧各方利益,法規的公平公正能得到較好地保證。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