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公布了對上海市場上銷售的多寶魚(俗稱“大菱鲆”)的抽檢結果,發現其中含有“藥殘”。而煙臺地區多寶魚產量占全國30%,在“多寶魚停售事件”中受損嚴重。同樣以產地而聞名,同樣是(增)養殖占主導,同樣是價格不菲、營養豐富,“煙臺海參”與多寶魚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消費者對海參價值的認同,必然會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的涌入,品牌自然而然會多起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寶魚停售事件”余波未息,不少從業人員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為賺取更高的利潤,經營不夠規范的海參產業從業者是必然會存在的。一旦我市其中一個海參品牌出現問題,會不會導致消費者對煙臺整個海參行業的信任危機?
市區專營海參的“海參堂”負責人饒先生談了自己的看法:海參產業鏈上的經營者都以海參為基礎,如果有一家企業出現質量問題被曝光,那么受損失的將不僅僅是這一家企業,而是整個產業。如何改變這種“連帶效應”?出臺海參初、深加工行業的相關標準,以“標準”規范整個行業是當務之急。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