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上期報道中,“海參堂”的負責人認為:海參產業鏈上如果有一家企業出現質量問題被曝光,那么受損失的將不僅僅是這一家企業,而是整個產業鏈。這一觀點見報后,得到海參產業諸多從業人員的認同,從另一側面凸現出人們對于出臺海參標準的期盼。記者日前了解到,我市由政府牽頭,各相關部門參與,擬聘請省內外相關專家制訂煙臺海參地方標準。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海參營養價值逐漸被國人認可,我國制訂了一個很寬泛的干海參行業標準。至2000年,這個標準第一次被修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行業標準》中,干海參(刺參)標準為:一級鹽分含量在40%以下,二級鹽分含量在50%以下。業內人士稱,這只是我國針對干海參(刺參)的推薦行業標準,不具備強制性。而鹽漬海參、即食海參乃至海參營養液、海參膠囊等海參深加工產品,則連行業標準也沒有,各企業都在執行自己的企業標準,雖然產品名字相同,營養成分和含量卻不統一。
毫無疑問,一個行業只有建立嚴格的市場產品標準,保證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共同利益,才會發展壯大;反之,則會導致惡性競爭、一損俱損。記者調查發現,整個海參產業鏈有不少的問題亟需解決,其中標準缺失問題首當其沖。海參價格一般是依據產地和質量不同而制訂的,缺乏鑒別標準也便模糊了價格的界限。“龍須島”牌海參負責人表示:“市面上產品這么多,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產品貨真價實?能有一個統一的海參標準自然最好不過了!”記者走訪了各大商場,“中平”、“悅泰”、“海鷗灘”、“新!钡群⑵放频匿N售人員也表達了同樣的意見。
如果說干海參還有一個推薦性的行業標準,那么海參液、海參膠囊等深加工產品則只能按照食品企業的環境和衛生要求進行廠房車間建設,門檻過低必然導致加工單位的良莠不齊。經銷“芝罘島”牌海參肽的王先生分析:“海參深加工代表著海參產業的未來,我們希望出臺一個深加工產品的標準,是希望以標準來增加我們品牌的公信力,在市場上贏得更多的消費者。”知情人士分析,不排除有小作坊模式的海參加工單位,產品從灌裝到瓶貼全都是人工操作,生產工藝簡陋,但生產出的產品也符合目前的“食品”標準。類似問題,在傳統海參加工產品如鹽漬海參、即食海參等也同樣存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記者了解到,2006年12月13日,大連發布了自己的凍干海參及其凍干海參粉膠囊的標準,連同此前的鹽漬海參、水發海參標準,這些標準很好的規范了當地海參產品的質量。對此,“龍須島”品牌負責人便坦言,大連多數海參品牌初入市場時也是主打本地市場,而今已打向東三省等地市場,有的甚至出口海外,其競爭優勢很明顯。
這對于煙臺而言是一個有益的啟示。在煙臺海參市場亂戰的情況,出臺地方標準是順應海參產業發展需要的。業內人士透露,盡管有關專家對于如何制訂“煙臺海參”標準,是僅制訂干海參產品的標準還是制訂初加工、深加工等諸多代表產品的標準有分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海參標準的出臺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海參標準一旦出臺,將對規范市場、壯大產業,保護這一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水產品種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