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特別報道:2006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滿五周年。五年來,水產品在進出口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水產品產量從2001年的4279萬噸增長到去年的5102萬噸,連續15年居世界首位;出口額由2001年的38.3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8.9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連續四年居世界水產品出口貿易首位。水產品出口總體穩定,出口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除了傳統的日本、東盟等市場外,還開拓了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回顧過去,全國漁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們在暢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目前還存在去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水產品市場發展緩慢、魚價低、漁民增收壓力大、水產品質量問題時有發生、各種貿易摩擦接踵而至,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發張中妥善加以解決。
質量就是生命
當前我國水產品質量形勢并不容樂觀,藥物殘留仍然時水產品質量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這從近年來出現的“氯霉素事件”及“恩諾沙星事件”、“硫單超標事件”及“多寶魚事件”中可見一斑。為使我國農業在入世后能平穩過渡,政府推出了許多惠農政策,為擴大出口提高競爭力,政府發布了《農產品出口“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了今后農產品出口將放低速度,更注重質量效益,提升企業質量安全自控能力,提高深加工農產品出口比重。2006年農業部制定了《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了水產養殖業要從追求數量向數量與質量、效益和生態并重的增長方式轉變,相關專家也提出了我國漁業要抓住機遇,促進增長方式的第二次飛躍,即從傳統養殖業向現代養殖業轉變。今后,水產企業及經營者應當樹立“質量時企業的生命”、“質量是產業的生命”的意識,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建立自身的質量保證體系,疾馳健康生態養殖,將質量認證的范圍逐漸擴大到養殖領域及飼料和漁藥等生產領域,重點搞好HACCP ISO9000等國際質量認證,切實加強對漁業生產、加工、出口各個環節得質量控制,實行健康養殖,確保達到國際標準。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我國水產品質量得不斷提升,水產品出口規模必將進一步擴大,今后圍繞質量等方面得貿易摩擦會不斷增多,我國漁業要想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跳出和諧舞步,還要苦練內功。
把“蛋糕”做大做好
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我國漁業進入對外開放的新階段,一些對國內水產業有利的因素將逐步消失,一些深層次的不利因素日益顯現,水產業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將全面提升。加入世貿組織五年來,我國水產企業在跌跌撞撞中逐漸成熟起來。從原來不知道世界貿易組織,不知道什么是世貿組織規則,到現在主動運用知識產權戰略保護自己,從被動到主動,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雖然沒有出現預想中“狼來了”的景象,但有關專家指出,目前水產業集中度明顯偏低,市場缺乏有實力的大型企業,缺乏有成長性的產業群。國內水產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銷售能力、還是在營銷技術、管理方式上,都與跨國公司有很多差距,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還只能算得上是“小企業”,分布零散,條塊分割,上不了規模,夠不上檔次,各唱各的調,形成不了合力。加入世貿組織這五年,對于國內水產企業意味著什么,可以用有關專家的一句話來回答:是我們水產企業的規則之旅。還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磨練中適應,在適應中調整,在調整中成長。比如說應對所謂的“反傾銷”、“氯霉素事件”、“恩諾沙星超標”、“硫單超標”等等,可能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次。但是我們水產出口企業能夠在慢慢摸索中,逐漸樹立規則意識,自覺地在相對穩定、透明、有法可依的環境中發展,在國際規則慣例的約束中逐漸學會運用規則在全球的貿易體系中成為真正的競爭者。
同時,在國內、國際雙重市場的競爭中,也對我們的水產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精心培植高成長性的、有競爭優勢和競爭能力的大型水產企業,把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綜合起來全盤考慮,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熟悉國際規則及國內水產品政策法規,把水產企業這塊蛋糕做大做好,時期成為“航母”,躋身跨國企業行列。首先,在世貿組織框架之下,我們的水產企業一定要能夠駕馭規則,合理、合法地運用游戲規則發展壯大自己,要利用這五年的歷練,用戰略性的眼光判斷出近幾年甚至十年的全球水產產業發展趨勢、企業競爭態勢,能夠運籌帷幄地掌握地設計自己地競爭戰略,強管理、樹品牌、創效益。其次,我們的水產企業還必須有良好的人才儲備。要有懂得世貿組織規則的法律人才,這樣防御、進攻都可得心應手;還要有能夠和政府、外國企業等利益相關者溝通的外交公關人才,這樣才能把握全局,處驚不變,而目前擁有這兩種人才的企業在國內水產企業中還不是很多。
在“摩擦”中“發熱”“升華”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水產業對外貿易石頭更為強勁,出口額從2001年的38.3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78.9億美元,計劃2010年達到120億美元。出口的高速增長相應帶來了一些麻煩。在國際上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對于頻頻出現的貿易摩擦,我們需要理性看待。隨著我們與世界經濟的接觸、融合范圍的擴大,摩擦和糾紛在所難免。對于貿易摩擦問題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妥善解決。首先要盡量避免貿易摩擦。有關專家介紹,貿易摩擦固然有保護主意的因素在里面,但我們不少產品在國外遭遇反傾銷是因國內產能過剩、市場秩序混亂引起,是國內問題在國際市場的延伸和反映,所以應該不斷完善國內的法規制度,盡可能減少或避免摩擦。其次要妥善應用世貿組織規則解決摩擦。我們要積極應對摩擦,在“摩擦”中磨練成長,在“摩擦”中發熱升華。要重點解決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并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磋商,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進程,我國目前已在東盟、智利建立了自貿區。最后要加強行業協會建設。應建立健全水產行業協會、商會,調節進出口,維護行業利益和國家利益。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身份,享受《農業協議》給予發展中國家的一系列特殊和差別待遇,據理力爭,巧妙斡旋。對于國外的歧視性技術貿易措施,要堅決予以反擊,敢于打國際官司。配合政府采取的雙邊磋商或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保護我國利益。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和經濟互補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場風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加入世貿組織五年了,對于我國水產業來說,在今后按照國際規范實行全面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減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預,清理各種不合理的隸屬關系,打破條塊分割,實現城鄉統籌,重塑政府的有限職能作用以及政府與企業、市場的和諧關系是一項長期而又緊迫的任務,關系到我國經濟反張的速度、質量和可持續性,也關系到我國面對世貿組織的和全國開放的環境是否能成功地應對各種挑戰。《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發布,為今后的漁業發展亮起了指路明燈。規劃中提出了積極擴大水產品對外貿易的具體措施,重點圍繞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額水產品市場需求,培養主導出口水產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的水產加工產業,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與管理,完善養殖、加工、出口的產業鏈條;加強東南沿海、黃渤海出口水產品養殖帶,長江中下游出口河蟹優勢養殖區,以及遼東和山東半島來料加工區建設,積極建設中部出口淡水優勢產品養殖區;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管理機制,努力提高應對各類貿易壁壘和國際貿易公約的制定,爭取國際貿易的主動權。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頒布實施也為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水產業一定能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上縱橫馳騁,揚名海外。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