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條魚”加工出口,4年創匯額接連翻番,坐上內陸省份淡水魚片加工出口、創匯的“頭把交椅”———益華水產公司開發的斑點叉尾,堪稱我省農產品“走出去”的杰作。
與美國“南方之驕”公司訂有“來多少、銷多少”的合同,“益華水產”加工的斑點叉尾魚片,從2003年起出口美國。4年內出口量從800噸遞增到5000噸,創匯額從300萬美元躥升至2100多萬美元,已占到全國斑點叉尾出口創匯總額的70%。
追尋“益華水產”的發展歷程,不乏現代農業的閃光之處:具備國際視野,觸角伸得更廣,產業鏈得到延伸。
我省湖、河、庫、汊密布,適宜養魚的淡水水面達2000多萬畝,占全國的1/7。但以往我省淡水魚多加工成麻辣魚、煙熏魚、剁椒魚,未能走出國門一步。
上世紀80年代,我省從美國引進的斑點叉尾,出肉率高,去皮無刺,適宜加工魚片出口。益陽市水產局干部盛佳林1998年辭職“下海”,即“盯”上了斑點叉尾。2002年下半年,美國南方大口鯰協會對越南巴沙魚提出反傾銷制裁。盛佳林敏銳意識到,斑點叉尾的機會來了。
巴沙魚產自越南湄公河,與斑點叉尾外形酷似,養殖成本低,正是憑借價格優勢,巴沙魚得以在美國暢銷無阻,但最終招來反傾銷制裁。
機遇稍縱即逝,盛佳林立即行動,把產自洞庭湖的斑點叉尾送到美國南方大口鯰協會檢測,其高品質引起美國“南方之驕”公司的青睞,答應提供加工設備,并包銷產品。有此承諾,盛佳林又找到“亞華種業”,共同注冊500萬元,建起第一座魚片加工廠。
面對巴沙魚退出后的市場空當,“益華水產”快步跟進。2003年4月,首批產品出廠,公司即申請美國HACCP認證,實現了當年辦廠、當年認證、當年出口,8個月加工出魚片800噸,創匯300多萬美元。此后產量和出口量連年翻番。
做強產業從“種”抓起。2004年,公司從美國引進10萬尾原種親本,在沅江市建立繁殖場。在移民部門支持下,他們選擇五強溪、柘溪、東江、鳳灘等庫區建出口基地,引導當地移民成立協會,組織起來養殖斑點叉尾。僅兩年,公司在省內的基地即達到80萬畝。2005年,公司又多方籌資,投入6000 萬元,在湖北宜昌、安徽滁州建立年加工能力2萬噸的分廠,上攬清江、漢江流域,下握淮河、洪澤湖,40多座活水水庫盡成“益華水產”的財源,外省出口基地也猛擴至80萬畝。
延伸產業鏈,拉開原種基地建設的“強弓”,射出苗種繁育、特種飼料的“連環箭”。“益華水產”在沅江市、益陽市赫山區新擴建3000畝育種基地,打造國內最大的斑點叉尾原種基地,開發出斑點叉尾專用飼料。據測算,一尾25克的魚苗,成本僅0.3元,市價卻賣到2.1元;一噸專用飼料亦可節約成本1300元。由于產業鏈配套,公司新增1/3以上的利潤空間。
記者日前參觀“益華水產”的生產線,只見活蹦亂跳的斑點叉尾進入加工流水線,被分割加工出魚片、魚鰭、魚皮、魚唇、魚膘、魚肚、魚尾、魚須等10多種產品,魚架榨干魚油,制成魚粉作飼料添加劑。如此“剝光榨盡”,一條魚的產值便從10余元升至30多元。
附加值高,對農民回報也高。據介紹,公司實行種苗、技術、飼料“三統一”,支持移民養殖斑點叉尾,一口20平方米標準網箱可產魚1.5噸,公司確保養殖戶每公斤獲利3元,一口網箱年純收入即可達4500元。全省庫區現有斑點叉尾養殖網箱1.4萬口,一年即給庫區移民增收6300多萬元。
“斑點叉尾為‘水產湘軍’爭了口氣。但是身處淡水資源大省,我們還要讓更多的魚躍過‘龍門’,走出國門”,初嘗現代農業甜頭的盛佳林學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后,有了更多的想法。“益華水產”已向東歐發出2個集裝箱柜的斑點叉尾魚片,試銷“錢”景看好;埃及專家向盛佳林表達了合作加工與斑點叉尾相似的羅非魚的意向。也許,今年內“益華水產”的分廠將崛起于尼羅河畔。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