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靠汲取天然潮水養料長大的“二都蚶”,因其殼薄、個小、肉嫩,味道鮮美獨特,受到消費者青睞,價格高時每公斤達100元。上世紀70年代開始,蕉城人將它視為宴席的珍饈,曾幾何時,一度吸引了飛鸞、漳灣等沿海鄉村村民投資養殖二都蚶。而今,二都蚶的產量和價格都出現滑坡現象,養殖企業為保持較小的利潤,只能靠養殖蚶豆來“彌補”。陷入“冬眠期”的二都蚶養殖產業,何時才能蘇醒?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50年初,“二都蚶”被省水產研究所專家們“相中”,并在蕉城飛鸞灣內設立了養殖場。當初的一位研究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那時,蚶苗產量豐富,再加上灘涂土質肥沃,海水優質,為“二都蚶”養殖規模化營造了極好的環境。
但到上世紀70年代沿海灘涂圍墾后,蚶苗產量開始大量減少,即便是在人工培育蚶苗成功之后,蚶苗的養殖面積也只在1萬畝左右。1997年,為扶持這個當地獨特的水產品,蕉城區海洋與漁業部門組織撰寫了《二都蚶育苗與養殖的標準》,并順利通過了省級認定,向全省推廣。直接參與撰寫的區海洋與漁業局水技站負責人蘇仰源告訴記者,當年政府和職能部門加大了二都蚶養殖的扶持力度,這個標準的推廣,也為養殖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1999年,二都蚶又獲得省政府頒發的省級名牌農產品稱號,更是為“二都蚶”拓寬市場推動了一步。
從天然的養殖環境、省級專家來筑“巢”,到獲得名牌稱號,這個曾經的輝煌,而今卻風光不再,究竟是緣于何故呢?
日前,二都蚶養殖戶尤維德告訴記者,二都蚶養殖需要三年,而圍塘養殖的蚶只需兩年,兩者市場價格一樣;其次,來自浙江海域的蚶,產量遠遠大于二都蚶,并有逐年擴大市場份額的趨勢;其三,蚶苗養育到半年之后,銷售價格也與成品蚶一樣。“目前這種狀況,養殖二都蚶肯定存在較大的風險。”
由此可見,二都蚶產業未來的發展,無疑面臨自產地生態破壞和外來品種的雙重考驗,蕉城這個獨特海產品產業未來能否再輝煌,讓人沉思。
蘇仰源也對二都蚶產業未來發展表示擔憂,這種擔憂主要來自于二都蚶養殖所需要的灘涂面積在逐年減少,以及近些年來二都蚶價格趨于平穩。
二都蚶生長在泥灘,灘涂是二都蚶賴以生存的“家”,但記者了解,目前在二都蚶主要產區的二都村一帶,90%的灘涂已經被圍墾起來養殖其它海產品。蘇仰源說:“目前,二都蚶養殖面積初步統計大約只剩下13.9萬畝灘涂,主要集中在二都村和漳灣沿海。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主要養殖區是否還要受到周邊圍墾的‘侵蝕’呢?”。其次,來自大米草的侵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二都蚶”轉為塘養。
對于二都蚶所依賴的環境,何時才能不被“侵蝕”?對此,蘇仰源謹慎地表達了個人的觀點。他說:“關鍵是劃定二都蚶養殖區域,避免盲目圍墾帶來的困境,從而有效保障二都蚶的質量和數量不受影響。”此外,他認為還應從技術上提高蚶品質,并大力宣傳二都蚶省級名牌農產品品牌,再掀品牌效應,擴展市場份額,讓二都蚶產業重振雄風。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