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身攜帶上萬魚苗 建設魚塘培養工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友誼十分深厚,中國對阿援助也很多。外交部解密的資料顯示,1959年中國曾派出專家組幫助阿爾巴尼亞發展漁業。
蘇聯人截下部分魚苗
阿爾巴尼亞國內河流縱橫,擁有大小湖泊300多個,水源較多,氣候溫暖,為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但由于傳統漁業底子差,漁業方面的專業人才很匱乏。
1959年4月,阿勞動黨代表團訪華時,請求中國派養魚專家赴阿幫助他們養魚,中國政府答應了這一請求。接著,相關部門派出養魚專家馮阿蘭、丁志榮、孫慶祝以及俄文翻譯李善勛前往。
6月27日,4人乘坐圖—107由北京飛往莫斯科,30日從莫斯科轉飛開羅,幾經輾轉到了阿爾巴尼亞。
中國有句古話,叫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4名專家當時攜帶了3.5萬尾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魚苗前往。經過莫斯科時,蘇聯一位老大哥見到活蹦亂跳的魚苗,開始動了心,想要一些。后經我駐蘇使館同意,專家組分給了蘇聯一部分。這樣,到阿爾巴尼亞時,剩下的魚苗約有3萬尾。
魚苗養在噴水池里
專家到達阿爾巴尼亞后,立即與阿方漁業試驗站討論和制定工作計劃,包括養好中國魚種、建立養殖場、幫助阿方合作社養魚等。
由于阿爾巴尼亞過去養魚并無基礎,根本沒有像樣的池塘,運來的魚苗只好暫時養在中國駐阿使館的噴水池內。
幾天后,專家組在斯匹達爾合作社內找到了一口不大的天然池塘,經加工后,勉強可以使用。從7月3日開始,魚苗在這個小塘內生活了40多天。但由于水少魚多,魚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7月29日,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在原先的小塘旁邊又開辟了一個新塘。到12月,一切安定之后,這批魚苗開始在各個養殖場分養,薩蘭達養殖場一次就分得10062尾,成活率高達98%。
中國專家在安置魚苗的同時,也在阿全國各地考察,為建立漁業基地尋找合適地點。在阿方養魚工程師的配合下,最后確定在薩蘭達地區建立漁業基地。按照規劃,阿方將在5公頃的土地上挖掘9個池塘,其中有4個育肥池、3個卵孵化池、1個魚苗池和1個防疫池。
培養一批養魚工人
在建立漁業基地的同時,中國專家還奔赴阿合作社,向社員傳授養魚經驗。9月1日-2日,專家在都拉斯區與各區區委書記、合作社社長、社員共30人舉行座談會。專家們做了充分準備,他們繪制池塘構建圖,編寫有關養魚資料。
后來,中國專家又向都拉斯區的合作社贈送了養魚工具圖以及中國魚的生理學特性、魚病防治、中國魚的飼養方法等方面的資料。中國專家還在該區培養了不少養魚工人。
此后,專家們又到斯庫臺、布什尼、萊希、員拉特、費里、都拉斯等6個區的合作社幫忙。
為了培養當地合作社的養魚興趣,提高他們的養魚信心以及熟悉養魚的各種操作,專家們有計劃地把中國魚種提供給各個合作社分養。12月2日,斯庫臺地區的合作社得到了694尾中國魚苗。
到1959年12月工作結束,中國專家不僅向阿方人員傳授了養魚經驗,還幫助阿方3個合作社建立了產卵、魚苗塘,養殖了中國魚苗,并培養了眾多漁業工人,這些給阿方的養魚事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