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去年水產品加工量73060噸,加工總產值近10億元,創歷年之最
筆者從中山市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了解到:2006年,中山水產品流通與加工活躍,水產品流通順暢,形成了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去年流通量27萬噸、加工量73060噸,分別增長8%和41%。
加工產值創新高
流通與加工一直是中山漁業發展的短板,水產品“賣難”曾一度困擾水產養殖。為此,中山市漁業部門斥資100萬元重點扶持具備一定生產規模和加工能力的水產品流通加工企業,興建批發市場,擴大流通加工規模,提高流通加工能力。同時,引導民資8730萬元注入流通加工領域,打造加工產業鏈條,突破“瓶頸”制約。目前,全市有水產加工企業39家,其中國家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有8家,擁有冰廠冷庫40座,年加工能力177470噸。去年,全市水產品流通量27萬噸,增長8%;水產品加工量73060噸,增長41%,加工總產值9.75億元,創下了歷年之最。
加工旺
蝦農增收逾6億
中山四大家魚養殖面積145319畝,總產量108750噸;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84638畝,兩造總產量67710噸。去年,這兩大宗水產品的流通加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
投入700多萬美元落戶中山火炬開發區的生產型中外合資企業——國健食品(中山)有限公司在板芙、港口、沙溪三鎮建立了5000畝對蝦出口養殖基地,并以每公斤略高于市場價1元左右的價格收購這三鎮的對蝦,加工成去頭蝦后再銷往廣東、北京、遼寧,出口到加拿大、歐盟、日本,去年該公司對蝦加工量3800噸,產值1.5億元。神灣鎮南粵水產流通與加工服務中心先后斥資2000萬元興建市場,購置冷庫設備,去年對蝦流通加工量達6000噸,加工產值1.03億元,其對蝦產品占領了東北三省、新疆、浙江、美國、韓國等地市場,帶動了全市近1萬畝的對蝦養殖,有效緩解了中山南美白對蝦的銷售壓力。由于流通加工業帶動下,去年中山對蝦市好價高,塘頭均價約24元/公斤,蝦農增收6億多元。
流通活
塘魚出口額增近5成
港澳一直是中山塘魚出口的目標市場。據悉,2006年中山出口塘魚20405噸、3334.48萬美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22.3%、48.3%;出口冰鮮塘魚制品3001噸、503.6萬美元,出口數量和貨值與2005年同比分別增長13.6%和27%。中山塘魚出口已占香港的50%、澳門的70%。中山水出集團是鮮活塘魚的出口大戶,去年出口到港澳的鮮活塘魚18030噸,銷售金額2300萬美元,比“孔雀石綠事件”前還提高了5%。中山市東港昌和橫沙橋兩大水產批發市場年交易鮮活塘魚4萬多噸,年交易額約4億元。港口鎮港南水產養殖場黃錦華配備了10艘運輸漁船每日從各鎮區收購四大家魚吊養,然后出口香港,年收購量3200噸,出口量1040噸。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