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地處渤海海峽中線附近的南隍城島面積不大,只有1.83平方公里;全島只有一個村,320多戶人家,人口900余人;島上風大霧多,年均大風日超過100天,從陸地坐船到島上要顛簸五六個小時。但記者近期在此調研后發現,南隍城島雖小,卻紅紅火火不斷創造著奇跡,織出了富裕與文明的現代耕海牧漁圖。
山東省長島縣南隍城鄉黨委書記王詩鈺告訴記者,改革開放30多年來,南隍城島根據自身實際堅守“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先后建成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鮑魚良種繁育中心”,被農業部授予健康養殖示范區稱號。
一個地處渤海深處、交通不便、只有320多戶人家的小島為何能創造如此奇跡?王詩鈺說,原因很多,最關鍵是漁民們自己選擇了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
王詩鈺說,漁業是島上的支柱產業,現代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一家一戶引進技術成本高,也難以形成聚合效應,集體經濟則可以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方面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和高科技化。
正是依靠“集體經濟”強大的抱團實力,南隍城村與國內10多家水產院校進行技術合作,引進蝦夷貝、雜交鮑魚和深水網箱養魚等養殖新品種、新技術,形成了捕撈、養殖、冷藏加工、內外貿于一體的多元化的發展模式,經銷的海參、鮑魚、海膽等30多種海產品暢銷海內外,成為山東首個小康縣長島的第一經濟強村。2011年,南隍城實現鄉村兩級經濟總收入2.49億元。
“集體有了錢,要往群眾身上用。”今年36歲的南隍城村委會主任李盛勇說,從改革開放起,歷屆村班子都把改善群眾生活放在首位。他指著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二層別墅說:“這些都是鄉村統一規劃的160平方米的漁民房,街巷道路全部硬化。島上漁民的基本福利都一樣,從幼兒園到中小學教育全部免費,用氣、用電均有補貼,島上勞動力可100%安排就業,就業漁民平均年收入4萬元以上,退休后每戶老人每月發放1000多元養老補貼……”。
記者走上南隍城島最高處,放眼望去,綠蔭掩映下,島上的居民區、養殖加工區、學校醫院敬老院等文化服務區,規劃設計得井井有條,如同一個海島公園。隨意邁入漁民家,幾乎家家都有大屏幕彩電、空調、木地板……71歲的南隍城村村民宋傳天捕了一輩子魚,他告訴記者,就數現在日子過得紅火。
見賢思齊,富而思進。南隍城村在漁民腰包鼓起來的同時,開始追求富裕和文明之花的并蒂開放。如今,南隍城村是山東省和國家級的養殖示范基地,被山東省授予“鄉鎮建設明星村”“文明村居示范點”等一系列稱號,還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