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區開展的綜合調查已于當地時間11日結束。記者獲悉,這次歷時8天的科學考察將作業區拓展到北冰洋大西洋扇區的挪威海和格陵蘭海,共完成2個斷面16個站位的多學科綜合科考任務,首次在水文大氣、地質地球物理、海洋大氣化學、海洋生物生態等多個學科領域獲得大量關鍵數據和重要樣品,在我國極地科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據第五次北極科考隊首席科學家馬德毅介紹,第五次北極科考隊克服氣旋造成的風大浪急等惡劣海況首次挺進北冰洋大西洋扇區,在挪威海等新增考察區域進行綜合調查,此次獲得的關鍵數據及后續樣品分析將使我國在北極環境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統和深入,有利于推動我國極地科技和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4日,第五次北極科考隊在挪威海公海海域成功布放了中國極地科考史上第一座大型海氣耦合觀測浮標系統,這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浮標觀測與布放技術首次進入高緯度的深遠海海域。據介紹,作為現代深層大洋環流的起點,北歐海是北冰洋和大西洋水體交換的重要通道,是北冰洋兩大主要入流水源地之一。而挪威海正是北歐海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認為是“北極濤動核心區”,它影響著全球海洋循環和北半球氣候,也是影響我國氣候變化的關鍵海域。
馬德毅說,通過布放大浮標,我國將獲得該海域大氣邊界層和中、上層海水多項重要參數的近20項實時觀測數據,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關鍵海域的長時間序列氣象、大氣成分和水文數據的空白,對于提升我國海洋與氣候預測、預報業務化能力,提高我國在北極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等關鍵領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重大科研與應用價值。
據悉,水文學方面,此次科考首次實現了對最新生成大洋底層水的直接觀測并開展了上層海洋湍流混合觀測;海洋化學方面,實現了硝酸鹽上層剖面觀測,首次全面開展近百種環境微污染物特征及來源識別,采集了海水樣品逾3000個;地球物理方面,首次對洋中脊的水深、重力、磁力和構造進行調查,并對調查區域的地殼厚度、磁化強度和斷層形態進行了研究;地質取樣方面,取樣成功率達到100%,重力管取樣最大取樣長度達4.6米。此外,科學家還發現,北冰洋大西洋扇區上層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組成與白令海差異明顯,且生物量要明顯高于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其中浮游植物以微型為主,浮游動物則以中、小型為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