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原本應該生活在我國海南、福建、臺灣一帶的暖水性魚類,卻在這個冬天被發現出沒于上海海域。記者昨日從東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最近,漁業研究人員在金山區城市沙灘水域首次采集到海鰱、勒氏笛鯛和斷斑石鱸三種暖水性魚類,這三種暖水性魚類以前從未在滬被發現過。本市水產專家分析,暖水性魚類“造訪”本市水域,可能與海洋暖流增強等因素有關。
“剛捕到時,我們都不認識這些長相奇特的魚。”該研究所陳亞瞿教授介紹說,前不久他與同事在金山區城市沙灘水域進行水體調查時捕撈到三種共8條“怪魚”,回到研究所一查資料才得知,這三種魚是生活在東海南部和南海水域的暖水性魚類。現有的文獻記錄顯示,這三種暖水性魚類以前從未在滬被發現過。三種暖水魚在金山水域被發現時已經死亡,根據陳亞瞿的判斷,這些魚應該是在不久前因水體溫度降低而被凍死的。目前,這些魚已經被制成標本,保存于東海水產研究所環境研究室內。
從外觀上來看,這三種魚與平時我們熟悉的魚長相有明顯的不同。身體細長、像一把銀色寶劍的叫作海鰱,原生活在海南海口、福建廈門集美等地區。嘴巴較大、并擁有褐紅色橢圓形身體的則是勒氏笛鯛,在我國分布于海南鶯歌海、廣西北海等地。還有一種身上長有黑色橫斑條的魚被稱為斷斑石鱸,應出現在海南新村、三亞、臺灣高雄一帶。
這些理應生活在南方的魚為什么會一路北上,出現在上海海域呢?據東海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實驗室負責人王云龍分析,這可能與海洋暖流增強等因素有關。據介紹,今年臺灣暖流勢頭強勁,前鋒已經到達長江口附近,同時,冬季也正好是長江的枯水期,長江徑流量減少,這些暖水性魚類很可能順著海水的流動方向抵達上海。據他分析,前不久擱淺在浦東機場附近的小抹香鯨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綜合因素而出現在上海的。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