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九江襟江帶湖,北臨長江,東接鄱陽湖,現有水域面積492.5萬畝,其中境內鄱陽湖水面達297.3萬畝。魚的種類有181種,既有鯉魚、青魚、草魚等經濟魚類,也有鰣魚、銀魚、石魚、中華鱘等名貴珍稀魚類,蝦、蟹、貝、螺、白鰭豚等其他水生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九江具有發展漁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養魚的賺小錢,販魚的賺大錢
1994年初,九江市就提出了“在水上再造一個九江”的發展思路,按照“品種特色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的要求,調整漁業結構,擴大養殖規模,培育水產企業。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102萬畝,初步形成了東南湖區、中部昌九沿線、西部庫區三大漁業板塊,近12年來水產品產量連年榮登我省各地市榜首。如今,九江市漁業總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34%。
然而,在我省南豐蜜橘、廣昌白蓮等已發展成為當地主導產業的時候,九江市的漁業卻仍停留在養殖層面上,大量水產品由外地人低價收購。按漁民的說法是:“養魚的賺小錢,販魚的賺了大錢。”
目前,九江市水產業養殖加工環節薄弱,流通有市利薄。該市現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1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13家,但2006年水產品達29.3萬噸,而加工量僅為1.5萬噸。由此可見,九江漁業的發展現狀仍然是以資源為前提的。
前不久,鄱湖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設想發展魚加工出口業務,向武寧縣羅坪鎮幾戶養魚專業戶推廣高效益的魚養殖模式,公司為他們提供魚苗、飼料及技術等服務,卻遭到了漁民們的婉拒。漁民們認為,九江水產品不愁賣,養殖魚風險大。針對這種現象,九江市水產局負責人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水產業,行政式的引導與規劃只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關鍵要引進、培育與扶持一批大型水產加工企業做強做大,牽住加工這個“牛鼻子”,以加工帶養殖,以加工帶流通。
壯大養殖加工一體化產業
品牌是一種文化,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鄱陽湖,這個舉世聞名的地域名,前些年卻被江蘇人給搶注為商標了,而境內擁有整個鄱陽湖三分之二水域的九江人只能黯然嘆息,以至于九江水產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稱中無奈地少了個“陽”字。直到近年新的商標法作出規定:知名地域名,外地人不能惡意搶注。經過一場官司,九江人才奪回了“鄱陽湖”商標。除了“鄱陽湖”這塊“金字招牌”外,九江水產業中還有很多國字號榮譽。都昌縣被授予“中國淡水珍珠之鄉”稱號,彭澤縣被授予“中國鯽魚之鄉”稱號。九江的水產品也有16項獲國家無公害認證、13項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12項獲國家有機食品證書。然而,九江水產品的加工企業卻是鳳毛麟角。
九江市水產局負責人認為,九江作為水產資源大市,應該大打“魚文化”牌。而在具體的水產品品牌塑造中,應全力打造“鄱陽湖”這一優勢品牌。各縣(市、區)可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特種水產,實施“一縣一品”戰略。例如,都昌的青蝦、彭澤的彭澤鯽、永修與湖口的鱖魚、武寧的棍子魚、柘林和東津的銀魚、德安甲魚等,各縣產品如都冠之“鄱陽湖”品牌,一個品牌大家冠名,聯合起來樹品牌創名牌,就可以提升九江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加大對水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做大做活水產文章。
九江從水產資源大市轉為水產業大市,首先要突破養殖傳統觀念。要把著力點放在新技術運用、發展高密度養殖上。其次要加大對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要幫助企業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資金難題,并大力引導漁民圍繞加工興養殖,改變九江漁民辛苦掙小錢,外地客商輕松賺大錢的現狀,讓九江水產這個“潛力股”轉化為“績優股”,使九江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水產大市。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