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目前,全球鱘鰉魚類現存種41%已見瀕危,22%已見漸危。即使在數百年來鱘鰉魚類資源量和漁獲量一直在全球獨占鰲頭的俄羅斯,鱘鰉魚類漁獲量也從20世紀70年代的3萬余噸一直跌落到近年不足500噸。在20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初鱘鰉魚類漁獲量還約占世界鱘鰉魚類總漁獲量80%的里海流域,鱘鰉魚類漁獲量到1995年下降到3900噸,到2001年下降到只有816噸。在鱘鰉魚類漁獲量約占里海流域鱘鰉魚類總漁獲量60%的俄羅斯伏爾加河里海地區,2002年,鱘鰉魚類漁獲量下降到只有398噸,其中俄羅斯鱘219噸,閃光鱘136噸,歐洲鰉32噸。在亞速海黑海流域,2002年,俄羅斯鱘鰉魚類漁獲量下降到只有15噸,其中俄羅斯鱘11噸,閃光鱘4噸。在中俄邊界河流黑龍江,到1993年,黑龍江鰉下游種群2齡以上個體數量就已減少到只有4萬尾,中游種群2齡以上個體數量就已減少到只有3萬尾。
鱘鰉魚類資源嚴重枯竭現已嚴重影響俄羅斯鱘鰉魚類人工增殖苗種生產。在俄羅斯,即使在伏爾加河流域鱘鰉魚類繁育企業,由于溯河產卵親魚數量急劇減少,鱘鰉魚類人工繁育所用天然親魚采捕也已困難重重,鱘鰉魚類人工繁殖因優質天然親魚日益短缺而舉步維艱,開發鱘鰉魚類人工繁育新技術迫在眉睫。
近年,俄羅斯研究機構與生產企業以增殖鱘鰉魚類漁業資源和保護鱘鰉魚類遺傳基質為目的,在俄羅斯鱘和歐洲鰉等鱘鰉魚類親魚群體培育與活體采卵技術開發方面開展大量工作,并取得可喜成果。在親魚群體培育技術開發方面,到2006年春季,在俄羅斯,已有22家鱘鰉魚類養殖企業成功培育鱘鰉魚類純種和雜種親魚群體,其中,生產親魚1.2萬尾,總重91噸,后備親魚10.7萬尾,總重121噸。
伏爾加格勒鱘鰉魚類繁育場自1995年就已決定著手人工培育鱘鰉魚類后備親魚,并已開始歐洲鰉、俄羅斯鱘和小鱘親魚培育實驗。2005年,伏爾加格勒鱘鰉魚類繁育場擁有平均體重16.2千克俄羅斯鱘后備雌親魚120尾,平均體重13.4千克俄羅斯鱘后備雌親魚38尾,平均體重9.5千克俄羅斯鱘后備雄親魚116尾,平均體重18.24千克~23.0千克歐洲鰉后備親魚209尾。在伏爾加格勒鱘鰉魚類繁育場,人工培育8齡俄羅斯鱘和歐洲鰉后備親魚平均體重分別達到7.13千克和20.15千克,8齡俄羅斯鱘后備雄親魚已見成熟。
在親魚活體采卵技術開發方面,近年,在俄羅斯,基贊鱘鰉魚類繁育場和伏爾加格勒鱘鰉魚類繁育場等鱘鰉魚類人工放流苗種重點生產企業廣泛開展俄羅斯鱘和歐洲鰉親魚活體采卵、延續培育、重復繁殖實驗。
基贊鱘鰉魚類繁育場自1998年所開展的俄羅斯鱘和歐洲鰉雌親魚重育重繁研究表明,在活體采卵繼續培育情況下,俄羅斯鱘雌親魚間隔3年~4年即可重新成熟,歐洲鰉雌親魚間隔5年即可重新成熟,而且,重熟俄羅斯鱘雌親魚體重平均提高37%,采卵量平均提高16%,卵質平均提高6.3%。在基贊鱘鰉魚類繁育場,由人工培育重熟親魚所繁育的鱘鰉魚類苗種在全場所生產的鱘鰉魚類放流苗種中所占份額近年逐年攀升,取決于重熟親魚數量,俄羅斯鱘從2.7%提高到20.7%,歐洲鰉從38%提到高100%。依據2005年所作預測,2006年,基贊鱘鰉魚類繁育場只靠人工培育重熟雌親魚即可生產20萬尾歐洲鰉標準苗種和120萬~140萬尾俄羅斯鱘標準苗種。
雖說若從前蘇聯最早所開展的歐洲小鰉鱘(歐洲鰉與小鱘雜交種)親魚培育與活體采卵算起,全球鱘鰉魚類親魚培育和活體采卵已有40余年歷史,而且,活體采卵技術也早于20余年前就已用于小鱘和西伯利亞鱘養殖,后備親魚培育技術也于10余年前就已在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美國、匈牙利等許多國家用于歐洲小鰉鱘、西伯利亞鱘、歐洲鰉或美洲白鱘等鱘鰉魚類養殖,但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鱘鰉魚類漁業生產對象,俄羅斯鱘后備親魚培育、活體采卵、重熟親魚培育技術開發和歐洲鰉活體采卵、重熟親魚培育技術開發對全球鱘鰉魚類增殖和養殖生產勢必產生更加深遠影響。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