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4月9日,記者來到嵐山區嵐山頭街道黃海養殖公司時,在這里上班的漁民正忙著往作業船只上裝石塊和水泥箱體,準備出海填充由廢舊漁船構成的人造魚礁。
近年來,黃海養殖公司已在嵐山區附近海域沉掉了220艘廢舊漁船,以沉船為主體,建成293個人工魚礁,圍成數千畝的海洋生物保護區。
“過幾天就要往礁群投海參苗了,今年要投200萬頭左右。”黃海養殖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每年都要往海里投放海參苗,隨著人造魚礁規模的擴大,投放量逐年增大。“人工魚礁養殖海參完全是開放式的,海參會自動在魚礁附近聚集,其生長環境與野生海參相同。”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魚礁區出產的海參特別受市場歡迎,價格也比一般養殖的海參高得多。去年,人造魚礁為黃海養殖公司和周邊的漁民直接帶來了上千萬元的經濟收益。
“人造魚礁群就是一個小的海洋生物保護區,也是漁業資源恢復儲備的‘特區’。”嵐山頭街道黨委書記王圣波介紹。嵐山頭附近海域是多種海洋名貴魚類及海參的繁殖聚集區,海洋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在因過度捕撈而使漁業資源衰減的時候,人造魚礁群的發展意義深遠重大。
“過去廢木船都成了劈柴,鐵船也是賣廢鐵,心疼也沒辦法。”嵐山頭街道的漁民說。根據規劃,未來3年內,嵐山頭附近人工魚礁群的總規模將達到現在的2.5倍,回收利用廢舊漁船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