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上海市通過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下鄉,專業漁(農)民培訓,培育新型漁(農)民等,水產業自我發展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去年,上海漁業生產增長方式又有新亮點,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38.75萬噸,同比增長9.61%,漁民人均收入10948元,增長10.2%。
上海漁業生產特點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依靠科技進步,轉變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入戶行動”。制定《上海市漁業科技入戶工作實施方案》,通過組織57名漁業技術指導員進村入戶,輻射帶動了1103戶漁民致富。二是加快完善水產良種體系。該市水產研究所在江蘇啟動的基地開始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年內常規魚苗種繁育達28.47億尾,同比增長2.34%。三是上海沿杭灣的海水蝦類產業帶、長江口的中華絨鰲蟹產業帶和黃浦江上游及淀山湖的淡水蝦類和特種魚類產業帶發揮了集聚作用。四是遠洋漁業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對遠洋漁業的結構調整。遠洋漁業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6.29萬噸,同比增加4.78萬噸。五是完善漁業政策性保險政策,全市投保面積達7.69萬畝,同比增長15.31%,投保漁船132艘,投保漁民2012人,政府補貼23.25萬元,漁民人均投保21.9萬元。六是完成上海全市21萬畝養殖睡眠的檔案漁業管理,檔案漁業實行跟蹤管理和網上動態管理,由專人負責,一池一卡,完整記錄養殖生產的全過程和投入品使用情況。七是繼續加強漁業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夯實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市區兩級財政共投入放流經費1000多萬元,在長江口、黃浦江和內河放流各類常規魚種19.7萬公斤。八是休閑漁業發展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在規劃、建設標準、保障措施上,從都市現代漁業的戰略高度來認識休閑漁業的發展。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