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現在是海參、花蛤下種的季節,我們要充分利用養殖池,節約資源,念活生態經。像我這樣大規模養殖的,現在大多都是花蛤、海參、對蝦等多品種混養。”昨日,城廂區靈川鎮太湖現代農業公司的養殖場,負責人黃玉棋向筆者介紹他的養殖情況。
靈川鎮太湖、下尾等村,大多數村民都是靠水產養殖為生,近年來,在養殖模式上不斷創新,“蛤蝦混養”等立體生態養殖技術得到推廣,低碳又環保,大幅度提高了養殖戶的收入。
有著多年養殖海參經驗的山東人劉相友,投資1000多萬元在太湖村辦起了300多畝的海參養殖場。他說,如果搞單一養殖,不僅浪費土地,且會造成水質污染,租地成本、人工成本大大增加,利潤也就少了。現在,養殖場每天的用水量大概在1000噸,他們引進循環用水設備,將排出的廢水進行二次處理,不僅節約用水量,而且還降低了水的消耗成本。
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下尾村花蛤養殖戶陳明森對十八大報告有著自己的理解與體會:“中央高度重視資源的節約與保護,作為養殖戶,我們更應順應中央要求,走生態養殖致富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