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當天上午9時30分,記者來到位于乳山市銀灘旅游度假區東側海岸的“三觀亭”,準備乘坐舢板船,同游客一道感受趕海的樂趣。陪同采訪的大陶家民俗旅游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首先向記者講述“三觀亭”的傳奇來歷。據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游成山經過此地,登上岬角南端平臺,觀大海日出,觀海市蜃樓,觀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藥的船隊歸來,“三觀亭”由此得名。站在亭上看白帆點點、海鷗翱翔;聽松濤陣陣、海浪聲聲,有登高臨遠、心曠神怡的感覺。
在“三觀亭”腳下的一個小碼頭,記者坐上由漁民劃著的小舢板,大約行了五六分鐘,停靠在一處礁石相連的空曠處。在這里,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有的在礁石縫隙中抓小螃蟹,撿海螺,偶爾也能收獲到個大、體胖的海參;有的三五成群,過一把垂釣癮。
河北游客范先生用方便袋提著五六斤重的海螺、牡蠣,高興地合不攏嘴。“在大海中趕海,收獲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心靈的體驗和交流。”范先生說,如果這里能修建一座棧橋,一直延伸到海里,兩邊是碼頭,再增加一些游艇,肯定會帶來無限商機。江蘇林女士采到許多野生蛤,她走過來向記者咨詢道:“你看,這些能吃嗎?”當得到記者的肯定時,林女士興奮地說,真是不枉此行啊。說話間,一名游客在礁石縫中拾到一個“寶貝”——一只又大又長的巴蛸。“都來看,我拾到一只巴蛸。”她興奮地喊道。
上午11時許,開始漲潮,隨著船老大一聲聲“漲潮啦”的喊聲,趕海的游客個個提著“戰利品”,陸續集結到返程點。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和依依不舍的感覺。“明年我們還要到這里來。”大家相約道。
接下來是體驗漁家宴了。滿載而歸的游客來到漁民家,親手享受烹飪的樂趣,也可以享受地道的漁家宴或免費帶走“戰利品”。中午時分,記者走進一位漁民的家中,游客們正在吃著各種與海鮮有關的飯菜。據介紹,僅5月1日,大陶家村就接待了游客200多名。
為了讓游客玩得盡興,在夜幕降臨時,大陶家村為參加海上游樂的游客,舉行了篝火晚會,天南海北的游客們與漁民一起唱歌、跳舞。大陶家村民俗文化藝術團表演的威風鑼鼓、腰鼓、老年舞蹈隊和膠東大秧歌等節目,讓游客享受到了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漁家文化,沉醉不知歸路。
皂埠:捉螃蟹、拾海螺、撿海星
清澈的海水下面,四處散落著有著亮晶晶外殼的海螺;水草叢生的礁石下時而會發現正在橫行的螃蟹;突兀的礁石上,吸附著披著五彩外衣的海星……2日,在崮山鎮皂埠村附近的海灘上,前來趕小海的人們收獲著無窮驚喜和樂趣。
當天是15時許退潮。潮水遠遠地退去,露出了大片礁石。趕海的人們一踏上礁石,立即發現在淺淺的海水下面,隨處可見大大的海螺,不由地發出一聲聲驚呼。很快人們發現,趕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忍受嶙峋的礁石對雙腳的擠硌,還要小心海水將鞋子弄濕,其次還要當心石頭上濕滑的海藻將你放倒。人群中有位周先生,就在剛剛踏上一塊大礁石時,突然跌到了海水里,引起了人們一陣大笑。張女士在撿拾不遠處的一只海螺時,因未能保持好身體平衡,左腳“撲通”一聲掉進了海水,于是索性不再踩著礁石,直接穿著旅游鞋在水里趟來趟去,還大聲地號召其他人效仿自己。至于被礁石上尖銳的海蠣子劃破了手臂、讓海底突出的石子硌疼了腳板這樣的情形,很快就被人們視作正常了。
緊隨而來的收獲令大家熱情高漲,激動的情緒很快傳染了每一個人。一些年輕人干脆脫了鞋襪,光著腳丫走在海水里。開始人們還大多呆在近岸處,走著走著,一些人就來到了海水已經沒過膝部的區域。在這里,人們不斷會有新的發現。“接著!一只大海星!”一位男士向近岸處的一名小男孩拋過一只海星。“看!我撿到了一只海膽。”一名女士高高地舉起一只長滿了刺的海膽。
記者同樣在激動地收獲著各類“戰利品”。在一塊大礁石下的海水中,一只叫“赤甲紅”的大螃蟹正在一路橫行而來,絲毫未察覺到正在對它虎視眈眈的記者。在驚喜地發出一聲驚叫的同時,記者毫不猶豫地將手伸向了這只大螃蟹,卻忘記了自己對捕獲常識一無所知!后果可想而知——大螃蟹用它的兩只螯牢牢地夾住了記者的食指。在眾人的手忙腳亂中,記者的手指終于被解救出來。當然,這只螃蟹也未能幸免地成了“戰利品”。
一個多小時下來,大家都滿載而歸。 當天晚上我們家的餐桌,全部是我們的“戰利品”——一頓豐盛的海鮮大餐:味道鮮美的海膽湯、涼拌海菜、水煮海螺、油炸小螃蟹……
羊角灣:拉網捕魚、挖蛤、放生小魚
漫步松軟的海灘,呼吸潮濕的海風,與漁民一起拉網捕魚,在退潮的海邊挖蛤抓螃蟹……5月1日,記者在美麗如畫的羊角灣,親身體驗了一次別樣的休閑旅游。
當日13時許,記者與參加 “走進五洲·太陽城”活動的百余名成員一起來到經區皇冠辦事處城子村后的羊角灣趕海。午后的羊角灣海浪翻滾,濤聲陣陣。站在岸邊沙灘舉目遠眺,威海灣畔錯落有致的建筑、往來穿梭的漁船以及遠方蔥綠的群山,構成一幅靜謐別致的風景畫。
“漁民開始起網啦!快過去看啊!”不知誰的這聲吆喝,讓大家驟然興奮起來。沙灘上,10余名腳蹬雨靴、身穿雨褲的漁民分成兩組,他們雙腳蹬地,身體后仰,慢悠悠地拉著手中粗大的網繩;遠處的海面上,碩大的漁網圍成環狀,在波浪間漂浮著,一名漁民駕駛著漁船在網邊巡視檢查。“現在剛剛開始起網,離收網的時間還早著呢。”漁民叢高滋邊拉網邊說。他告訴記者,今天他們準備捕些針魚。
“開始收網啦!”30分鐘過后大家再次涌向海灘。此時兩組漁民已會合在一起,他們一邊相互大聲說笑,一邊快速地拉著手里的網繩,大家見狀紛紛跑過去幫著拉網,很多來此的游人也加入其中。“今天風太大了,把漁網給掀翻了,所以我們只得提前收網。”一名漁民笑著說。
長長的漁網被陸續拉上海灘,該收網啦!大家笑著喊著涌到網前驚喜地望著,很多人頻頻按下手中的快門。“快看,網里有好多魚呀!”只見網底部厚厚一層海藻里包裹著很多魚,它們都很小,一個個活蹦亂跳,多為小黑魚。“里邊還有個大魚呢!”有人驚喊著。“快把它拿過來拍張相啊!”一名漁民聞訊手摳魚腮抓起這條大大的扁口魚,咧著嘴站在鏡頭前。
“這么小的魚被拉上來太可惜了,我們把它們放回大海吧。”人群中有人提議,眾漁民微笑著點頭同意。大家一擁而上,在漁網里翻找著小魚。他們有的雙手捧著小魚,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放進大海里,有的干脆把小魚直接扔進大海,每放一條小魚入海,人群中就發出一陣歡呼。“媽媽,我放的這些小魚能找到它們的家嗎?”一名小朋友稚氣地問她的媽媽。“能的,一定能的。”她的媽媽摸著她的頭回答著。
14時40分,退潮結束,原先波濤滾滾的海面退出一大片長滿綠色海藻的海灘,大家開始趕海。有的翻開一塊塊石頭,捉那躲在石頭下面的小螃蟹,全然不顧海水打濕了鞋子。他們每捉一只便站起身來向周圍的人高喊著,炫耀著,沒有捉到的人趕緊跑過去觀看,目光中透著十分的羨慕;大部分人蹲在海灘上,徒手或用趕海工具挖著蛤。“海灘上分布的那些小孔就是蛤窩,挖下去保準有。”有人內行地介紹著;一部分人則在海灘上悠閑地撿拾著“海瓜子”。不長時間,每個人攜帶的方便袋或塑料桶或網兜便裝滿了“戰利品”。“真過癮啊!這比到市場買著吃有意思多了。”有人高興地說著,大家紛紛表示有同感。
17時5分,夕陽西下,大家開始陸續上岸。當人們乘車離開這里的時候,回望眼前這片美麗的海灘,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開心的微笑。“下次有機會,我們一定還會再來。”人群中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