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福壽螺、多寶魚、桂花魚……去年以來,國內水產品安全連敲警鐘,引起各界關注。前不久,北京、四川等地又發生了食用織紋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隨后,衛生部發出今年第10號公告,要求任何餐飲單位不得采購、加工和銷售織紋螺。昨天,記者走訪了我市各大農貿市場,未見織紋螺蹤跡。但有關專家提醒市民,目前各種貝類水產品陸續上市,市民出外就餐應提高警惕,避免食用陌生螺類,如發現織紋螺應及時聯系有關部門。
市場海鮮多樣但未見織紋螺
在市區龍眼、珠合等幾家較大型的農貿市場,記者發現,各個水產品攤位上,牡蠣、“車白”、“花蚌”、“血蚌”等貝類品種豐富,而螺類僅見“釘螺”、“角螺”、“石螺”等少數種類。一海鮮檔主告訴記者,由于進入市場的螺類比較少,買螺的市民也不多,而且從來沒有聽說過織紋螺,更別說賣。一市民稱,近期看到織紋螺的相關報道后,上市場買菜多留了心眼,不過市場上的螺類比較少,沒有發現織紋螺。在部分酒樓和海鮮大排檔,銷售的也是常見的螺,如響螺、東風螺、角螺等。
赤潮多發期慎食貝類海鮮
近年來,南海、東海、渤海和黃海均在不同的季節頻繁發生赤潮。織紋螺產生毒素雖與有毒赤潮有關。但據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技術人員稱,我市近幾年發生的赤潮,經過全面監測,都被證實屬于無毒藻類“赤潮”。可在赤潮發生比較頻繁的5至8月里,市民還是盡量不要食用陌生螺類,以免發生中毒。據悉,到目前為止,廣東省未發現有食用織紋螺中毒的事件發生。
市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境監測站有關人員稱,自從4月上旬得知“織紋螺事件”后,他們便密切關注織紋螺的相關消息,并及時通知各區縣海洋與漁業門檢查各自區域內是否有織紋螺,及時通報相關信息,還專門深入貝類海鮮比較多的南澳縣檢查各大生產及銷售點,從目前反饋的情況看,還尚未發現織紋螺的蹤跡。
有關專家也提醒市民,市民食用貝類時,要盡量燒熟煮透,不要生食貝類,最好不要吃陌生螺,多選擇大眾化螺和淡水螺。
相關鏈接
小小織紋螺能致人命
據了解,織紋螺俗稱麥螺、白螺、海獅螺、甲錐螺、割香螺,屬于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織紋螺科,一般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是一種非主要的經濟貝類。織紋螺的外形呈長卵圓形,頂部為尖錐型,外殼結實,殼面為灰褐色或黃褐色,長約1~2cm,螺層為7~9層,頂部數層有凸起的縱向細肋。
據有關專家稱,不少螺類本身不帶毒,但會自身吸收毒素,即通過攝食有毒藻類或者其他有毒物質如河豚的卵等而被毒化。人如果食用帶有毒素的織紋螺后會導致中毒。食用織紋螺中毒主要發生在4~8月。若人食用了有毒的織紋螺,初期會產生唇舌麻木等癥狀,隨后會發展到四肢麻痹,并伴有頭暈、惡心、胸悶、站立不穩、腹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甚至死亡。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近年來,我國其他省份也曾多次發生過織紋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