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3月29日,大石橋市高坎鎮黨家村71歲的岳成祥老漢起大早,匆忙登上公共汽車趕到燈塔市,接著乘出租車來到佟二堡鎮徐臺村,終于趕在“遼陽市2007年黃顙魚養殖技術培訓班”9時開課前走進課堂。岳老漢說:“上年我和兒子養15畝黃顙魚,收入20多萬元,我可不能錯過這么好的學習機會。”
遼陽市擁有6萬畝淡水魚養殖面積,近年瞄準“特色、高效、富民”的黃顙魚抓調整,取得的成效越來越明顯。黃顙魚俗稱嘎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近年的出口價格一直保持在26元左右。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燈塔市忠信淡水漁業公司基地不斷壯大,已成長為承擔省海洋與漁業科研項目的基地和大學生的實習基地。可喜的是,這一“科研院所+龍頭基地+養殖農戶”的產業鏈條,已經延伸至周邊地區。目前全省黃顙魚養殖水面達3萬畝,畝產750公斤,遼陽市僅占一半,而遼中縣的黃顙魚養殖規模已超過燈塔市。有的遼陽人對這種“墻內開花墻外紅”的現象抱有強烈的危機感。遼陽市海洋與漁業局的領導高興地告訴記者:“周邊地區黃顙魚大發展,但燈塔乃至遼陽市科技振興黃顙魚的‘領頭羊’地位沒有改變,養殖區對外出口的整體優勢沒有減弱,苗種、飼料供給和技術服務對遼陽的經濟發展的拉動還在不斷加大。”為此,在舉辦這次有大連水產學院、省淡水水產科研院4位專家教授講課的培訓前,主辦單位對沈陽、營口、本溪等外市的黃顙魚養殖戶都發出了通知。記者看到,前來聽課的120名農民中,有1/10是自己開著汽車來的,他們已經通過養殖黃顙魚過上了小康生活。
課堂上,專門協助燈塔忠信黃顙魚繁育基地進行良種選育的專家、大連水產學院的趙興文老師介紹,目前2至5天的黃顙魚幼苗價格已降到2分5厘1尾,但養殖3個月后售價卻升至1元1尾,就因為它只有30%的成活率。目前全國黃顙魚的產出規模僅有十幾萬噸,而鯉魚產出規模卻高達400萬噸;與鯉魚5元左右的售價比,黃顙魚堪稱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的良種選育還有30%以上的效益空間供開拓。
“黃顙魚養殖前要清池,撒白灰消毒一定要徹底,就是要把土層全覆蓋。”省淡水水產科研院院長李文寬主講《黃顙魚常見病防治》,內容包括三大類10余種,他告訴農民,池塘撒完白灰見水后,3天就失效,對黃顙魚養殖不會有任何影響。
“目前黃顙魚養殖技術還不夠成熟,雖然我們基地比外邊稍好一些,但‘體積小、生長慢’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燈塔市忠信淡水漁業公司董事長田忠信說,公司5年前就與省內高校和科研單位簽訂了合同,保證每年養殖旺季都有兩三名專家教授常駐基地進行科研指導。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很快就會有喜人的技術成果問世。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