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最近一段時間,香港陸續有六位市民因為食用扇貝、帶子等貝類海鮮中毒。雖然經過治療他們都脫離了危險,但是中毒事件還是引起香港市民恐慌,五一期間,香港已經停止銷售扇貝和帶子,其他貝類海鮮也因此而滯銷。
食安辦發布貝類消費預警 "赤潮"時期不吃貝類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近日緊急宣布,日前的例行檢驗中,在一個檢自荃灣楊屋道街市的扇貝樣本中驗出高含量的麻痹性貝類毒素。昨日,廣州市食安辦發布消費預警,提醒消費者不要購進“赤潮”時期和海水污染區域的海產品,并在食用前去除貝類內臟。
據了解,目前公認的海產貝類含有毒素與“赤潮”和“海水受污染”有關。從受到污染海域中捕撈出來的貝類就有含毒素的危險,毒素主要存在于貝類內臟。食安辦專業人士介紹,貝類大多是濾食性生物,如果攝食了含有毒素的藻類,其本身不中毒。但其具有富集和蓄積藻類毒素的能力,人食用了含有毒素的貝類,可能中毒。
市食安辦提醒,海產供應部門要了解海產品來源,不要購進“赤潮”和海水污染區域的海產品。消費者則要留意是否有“赤潮”的新聞,若在海上出現“赤潮”的日子,應避免吃貝殼海產,包括扇貝、帶子、蠔等。粗加工前要把貝類內臟去除,烹煮時要煮熟煮透。并且,貝類食品一次不宜吃太多,最好只吃貝肉中呈圓形的部分,避免食用周邊發黑的部位,那一般是它的內臟、生殖器及卵子。
一旦出現中毒癥狀,應立即到最近的醫院救治。同時,立即報有關部門調查處理。剩余的食物不能再吃并妥善保留備查。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