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和珠三角平原地帶相比,河源地區優越豐富的冷水資源是一大優勢。有特色的資源是發展特色漁業的前提基礎,利用量大質優的冷水資源開展冷水魚養殖是河源市水產養殖的一個特色。
記者來到新豐江水庫高壩下的河道旁,這條河道屬于新豐江,水庫里流出的水從這里匯入東江。在河道兩旁清澈見底的水中,放置著100多個網箱。
養殖場的陳老板從1998年起就在這里養冷水魚,原先主養的品種是虹鱒和鱘魚(雜交鱘),近幾年,場里又增加了匙吻鱘和鰣魚。
虹鱒魚易發病
從陳老板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虹鱒是一種適應性強,很好養的魚類,在新豐江這樣的環境里,只要滿足水溫不高過20℃這個條件,虹鱒的生長基本不會出現問題。而他所養的品種是經過改良的三倍體虹鱒,比普通虹鱒飼料轉化率要高,體型也更大。養虹鱒的效益也是不錯的,由于有獨特的冷水資源,陳老板養的虹鱒可以說在市場上獨樹一幟,很多珠三角地區的魚商都從他這里收魚,收購價超過20元/斤。從1998年到兩三年前,虹鱒一直是陳老板的主養魚種,他最多時有近300個網箱,每口網箱能養600-800斤魚,幾乎所有網箱養的都是虹鱒。
“這兩年來不行了,水溫上升,虹鱒養不下去了。”陳老板有些惋惜地告訴記者,在以前,這里的水溫在冬天不超過14℃,夏天不超過20℃。現在冬天的水溫達到17℃,夏天最高則達到25℃。而一旦水溫超過20℃,虹鱒的發病率就迅速上升。
去年,陳老板養的虹鱒因為水溫高而發病,損失率很高,全年共死了一萬多條魚,損失20多萬元。再加上虹鱒的肉質較粗,除了做魚生外,用作其他的食用途徑競爭力不強。而且虹鱒對20℃的臨界溫度太敏感,產品流通商的損耗大、成本高。所以,雖然有一定優勢,陳老板現在也準備轉型,目前,除了兩個網箱保留小部分種苗外,他所有以前養虹鱒的網箱都已經騰空了。
鱘魚適合發展
不養虹鱒了,陳老板準備發展的品種是鱘魚(雜交鱘)。
在養殖場里,有20多個水泥池,許多鱘魚在池里搖頭擺尾地游動著。
“從1998年開始,我這里就有鱘魚了,鱘魚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廣,市場也還可以,接下來我打算主要發展鱘魚。”在半人高的池子邊,陳老板對記者說。“在這里養鱘魚也有資源優勢,鱘魚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我這里的水都是從新豐江水庫流出來的,質量和溶氧量都很適合鱘魚生長。”陳老板接著補充。記者在養殖場看到,這里的每個池旁都有連接河道的水管,所有的鱘魚都生活在全天候流動水的環境中。
鱘魚是一種廣溫性魚類,適宜生存溫度為0-33℃,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26℃,新豐江的環境得天獨厚,陳老板的養殖場在夏天最熱的時候也可以保持不斷地出魚。
據了解,陳老板從外地買苗進場,一般成活率在80%以上,一年時間魚就能長到3斤重。鱘魚的售價也在20元/斤左右,到了夏天,珠三角地區養不了鱘魚,他這里的出魚價格還要貴上2-3元/斤,整個場每年能出一萬多斤商品鱘魚,絕大部分賣到珠三角一帶。
陳老板還告訴記者,他現在要做的有兩件事。第一就是仔細了解一下現在的市場,有可能的話,把鱘魚養殖從水泥池擴展到網箱里。如果可行,他就可以省下日夜不停抽水的電費,還可以大幅度提高產量,預計能提高不少效益。而他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嘗試自己繁育鱘魚,現在在陳老板的養殖場里,有20多條已經養了8-10年的鱘魚,這些魚都有40-50斤重,已經開始性成熟。要是繁育也能成功的話,就可以省下相當大的一筆成本了。
大概是由于有獨特的優質冷水資源,在交談中,陳老板對原產長江流域的魚類顯得很有興趣。現在場里又試養了匙吻鱘和鰣魚。對將來的發展,他頗有勁頭。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