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去年年底國家級翹嘴紅鲌良種場在蘇州的建立,今年,蘇州將有約1億尾人工繁育的太湖白魚魚苗“游”向全國各地。近日,記者在位于太湖邊的蘇州市水產研究所有限公司育種場看到,幾千尾從太湖里精挑細選出來的白魚親本被安排在專門的暖房里,魚池周圍用細網精心地圍了一圈,與其它魚相比,這些即將升級做“父母”的白魚親本享受著特殊的“優厚待遇”。技術人員介紹,4月底,白魚人工繁苗就要正式開始了,現在這些親本正“養精蓄銳”,為培育下一代作最后的準備。
白魚是太湖中的名貴經濟魚類,因其肉質緊密、鮮香細膩而深受市民歡迎。但是,近幾年來由于捕撈強度及各種因素的影響,太湖白魚的天然資源日趨減少,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1998年,蘇州水產研究所經過3年多的技術攻關,最終在太湖白魚人工養殖技術上獲得成功。1999年,該所又在白魚人工繁苗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經過幾年的嘗試,目前,太湖白魚苗種擴繁技術已漸趨成熟,人工養殖已經在各地大面積推廣。
太湖白魚人工養殖技術的突破不僅可以讓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美味的太湖白魚,而且已初步形成一個白魚苗種產業。2006年1月份,蘇州水產研究所的“翹嘴紅鲌的人工提早繁殖方法”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06年年底,農業部批準在蘇州水產研究所建立國家級翹嘴紅鲌良種場。
研究所負責人張偉明說,目前良種場正在進行溫室暖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預計年內就可繁育1億尾左右白魚魚苗。這些魚苗經過養殖戶發塘后將主要發往東北、天津、浙江等各地,蘇州本地市場需求在500萬尾左右,還有一部分將用于太湖放流,為太湖自然漁業資源增殖。
據張偉明介紹,目前育種場內的幾千條白魚親本是從太湖里捕撈上來的眾多野生白魚中精挑細選出來的,這些白魚不僅體格健壯,而且活動能力強。在魚池周圍圍上漁網就是怕這些“運動健將”跑出來。通過科學選育,良種場將爭取在F4代時穩定人工繁育白魚的優良性狀。據了解,人工繁育的白魚魚苗一般第一年能長到10厘米到15厘米,第二年長到500克左右,3年后可上市。選育的關鍵是要盡量拉大第一年的魚苗規格,爭取白魚在第二年能長到750克左右,以提高人工養殖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