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春天大量鮐鲅魚上市,如果在選購、加工或食用過程中不注意,則有可能引起反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都能接到不少這樣的報告,專家解釋說,這種現象實際上是組胺物質引起的過敏反應,常見于鮐鲅這類青皮紅肉的海魚。
當魚體不新鮮或腐敗時,魚體內的細菌就會分解魚肉,生成組胺和
類組胺物質,導致一系列過敏癥狀。腌制咸魚時,如原料不新鮮或腌得不透,魚體內也會含較多的組胺,食用后就可能中毒。
組胺中毒有哪些特點,專家解釋說,組胺中毒與人的過敏體質有關。中毒特點為發病快、癥狀輕、恢復快,少有死亡。組胺中毒一般0.5~1小時后發病,短的只有5分鐘。表現為皮膚潮紅、結膜充血,似醉酒樣;還有頭暈、頭痛、心跳加快、胸悶和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癥狀,有時還會出現蕁麻疹,個別患者會出現哮喘,患者一般體溫不高。中毒者多于1~2日內恢復。
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廣大市民,選購鮐鲅魚時要到有冷藏設施的正規市場購買,同時要仔細觀察魚的新鮮度,如果發現魚眼變紅、色澤不新鮮、魚體無彈性時,不要購買。食用鮮、咸的鮐魚時,烹調前應去內臟、洗凈,切段后用水浸泡幾小時,然后充分加熱,最好采用燒煮、清蒸等方法。可適量放些雪里紅或紅果,烹調時放點醋,可以使組胺含量下降。
另外,專家強調,過敏體質的人要避免食用青皮紅肉類的海魚。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