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繼2004年至去年連續兩年下滑后,廣東水海產品出口今年仍“剎不了車”。來自海關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量僅為3.6萬噸,比去年同期(下同)大幅下降23.4%。業內人士指出,廣東水海產品出口量迅速萎縮的信號表明,藥物殘留超標已成水產品出口的嚴重障礙,如不引起高度關注并采取措施,未來幾年出口仍將可能出現遞減現象。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水海產品出口一直穩居全國前列,但近年隨著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出口受到極為不利的影響。統計數據表明,廣東水海產品出口額在2004年達到5.8億美元的峰值后,已連續2年出現下降,2006年出口額僅為4億美元,比2004年大幅下降30.9%。
今年第一季度,受去年大閘蟹、多寶魚事件和香港發現桂花魚含孔雀石綠等事件影響,再加上歐美準入門檻提高,出口嚴重受挫,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3.4%。
除港澳市場外,近年廣東水海產品對其它主要市場出口出現大幅萎縮。特別是去年,一系列的藥殘事件,致使國際水海產品貿易商對中國產品的不信任感加強,藥物殘留超標再度嚴重阻礙我國水產品出口。如今年,由于美國沃爾瑪和達登連鎖餐飲集團等公司均繼續要求所有蝦類產品的供應商和生產商,必須滿足BAP標準(《最嚴謹的水產養殖規范》)要求,否則不予采購。廣東對美國出口水海產品下降81.3%。此外,出口日本、東盟等亦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企業必須加強對食品化學殘留物新標準的收集和研究,加快國內藥物殘留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用“綠色水海產品”跨越“綠色壁壘”。此外,最好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格局,以降低對主要出口市場的依賴度。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