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從長海縣了解到,長海縣形成了“一參、一鮑、一貝、一藻、一魚、一螺”的“六個一”的產業發展主線,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漁區和諧為目標,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到2012年底,全縣漁業社會總產值實現135億元,水產品產量70.5萬噸,漁業產值實現78億元,與2009年相比翻了一番。
特色養殖
記者了解到,長海縣根據不同地域特點,調整養殖區養殖品種、方式和布局。一是在品種養殖上,降低養殖產業風險,繼續擴大多品種養殖規模,其中海帶、裙帶菜等藻類養殖規模達2萬畝,櫛孔扇貝6萬畝,鮑魚9萬籠,牡蠣1.5萬畝,魚類養殖4000箱。二是在方式上,繼續壓縮浮筏養殖規模,沿岸1海里的養殖浮筏予以逐步清理;擴大深水開發規模,在傳統的近岸底播區203.9萬畝的基礎上,確權深水海域底播面積620萬畝,年循環輪播輪收180萬畝,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蝦夷扇貝生產基地。三是在標準化生產上,推行蝦夷扇貝三級苗種暫養6萬畝,一齡貝標準化養殖2萬畝。探索引進養殖大菱鲆、紅鰭東方等品種540箱,由陸地工廠化養殖移植到海上試養獲得成功。推廣了刺參自然海域生態育苗技術,年培育苗種150億枚。
科技興海
這些年來,長海一直注重科技興海,以此提升競爭力。據了解,長海縣加大了育苗新技術的研發,培育出獐子島紅、獐子島紫、振祿紅、海大金貝、大連一號鮑魚等新品種。
不僅如此,長海做好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建立了遼寧省海參生態苗種繁育創始基地,自然海域生態刺參網箱育苗技術得到有效推廣;南鮑北養初具規模,2012年推廣標準化養殖9萬多籠。
另外,長海還對外加強技術合作,獐子島漁業集團與大連海洋大學強強聯合,獐子島商學院共建項目在大連海洋大學正式啟動,獐子島與中科院海洋所的合作項目海域實時監測系統已經形成網絡,為海域的監測裝上了“千里眼”。海洋島集團與大連工業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展開了食品加工項目的合作,研發了海洋島參、鮑等多個品種的加工產品和加工工藝。
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原良種場1個,省級原良種場3個;全縣無公害農產品認定企業累計已達57家,認證產品81個,總面積達365萬畝,占全縣增養殖總面積的51.8%以上。
生態用海
長海縣一直堅持生態用海,著力可持續發展。
在浮筏養殖方式上,堅持魚蝦貝藻混養,加大了海帶、裙帶菜等大型褐藻類的養殖規模,形成了藻類在凈化水質的同時可以作為鮑魚、海膽的餌料,鮑魚、海膽的排泄物又成為海參餌料,海參、扇貝的排泄物又為藻類提供營養鹽的生態養殖模式。
苗種生產上堅持在自然海區采苗,減少人工育苗中消毒劑、抗生素對海水的污染。在人工漁礁建造上,堅持建造生態漁礁,杜絕污染底質的貝殼的投放。在防止陸源污染上,在居民集中的區域建立污水處理廠,確保近海水質不受污染;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統一收集處理,實現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全覆蓋,讓生活垃圾不再成為近海水質污染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