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核心提示:武漢城中湖——沙湖水質多年來被環保部門檢測認定為“劣五類”,沙湖周邊的學校及新開發房地產項目,也將生活污水不斷排向沙湖。但沙湖至今仍被用于漁業養殖。去年,漁民們共從沙湖中捕撈約25萬公斤魚,其中“98%的都在武漢處理了”,流向了市民的餐桌。
“在沙湖養魚,是典型的毒水養毒魚。一個不容爭議的事實是,吃了劣五類水養出的魚,肯定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國家已明確規定:三類以下水體不適宜養殖。”武漢市質檢所化驗室主任江小明明確指出。
“我們也知道,以沙湖目前的水質,養出來的魚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洪山區漁政船檢港監管理站錢站長說
濃烈的惡臭從湖水中飄出,很遠就能聞到;墨黑色的湖水,像是從下水道里流出來的;慘白腐爛的死魚在湖邊隨處可見……早在多年前,水質已為“劣五類”的沙湖,就已不適合養魚。而直到去年,沙湖仍產魚25萬公斤左右,并全部上市銷售。
沙湖附近湖北大學的一位老師在博客中寫道:“二十年前,來到位于沙湖之濱的湖大,校園雖沒有現在氣派豪華,但那時的沙湖卻一望無邊令人神往。夏日的黃昏,湖風徐來,清澈的湖水輕輕蕩漾在花紅柳綠的岸邊……到了五年前,也許是更早,沙湖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浩劫……沙湖的悲哀不僅在于面積的急劇萎縮,更在于水質的嚴重污染……可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沙湖的魚’成了污染的代名詞,腥風惡臭,死魚漂浮的沙湖讓人躲之唯恐不及,誰還敢吃這里的魚?”
烏黑發臭的沙湖
沿沙湖行走,遠看波光粼粼的沙湖竟是這般樣子:湖水烏黑發臭,像是剛剛從下水道里流出來的污水一般,因沉在湖底的淤泥發酵,湖中不時有成串的氣泡向上冒。周邊一些小區及市場的垃圾,堆在沙湖周邊,被雨水沖刷后夾雜著垃圾匯入湖中。湖畔的死魚,更讓人觸目驚心:死魚被風浪帶到岸邊,沿途隨處可見,很多已被水泡得全身發白,與湖中漂浮的垃圾相伴蕩漾著。
5日中午,記者站在遠處遙望沙湖,百余畝的湖面顯得寬廣浩大,還有點煙波浩淼的味道。但稍微走近,首先聞到的就是湖水散發出的惡臭味,湖邊找不到一名垂釣者。湖邊,數十個排污口正將周邊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斷地排入湖中。
湖邊的泥土已被染成黑色。一名老人正用鐵鍬鏟著稀泥,一車一車倒進他在湖邊開墾的菜地里。
“這泥巴很肥,種菜很好。”老人說。
沿沙湖行走,遠看波光粼粼的沙湖竟是這般樣子:湖水烏黑發臭,像是剛剛從下水道里流出來的污水一般,因沉在湖底的淤泥發酵,湖中不時有成串的氣泡向上冒。周邊一些小區及市場的垃圾,堆在沙湖周邊,被雨水沖刷后夾雜著垃圾匯入湖中。湖畔的死魚,更讓人觸目驚心:死魚被風浪帶到岸邊,沿途隨處可見,很多已被水泡得全身發白,與湖中漂浮的垃圾相伴蕩漾著。余家湖村漁場旁的一個小水港,垃圾全被風浪打到這里,成了垃圾的聚集地。湖邊、泥土淤積成的大、小土包,被村民種上了各種蔬菜。
一位已經在沙湖邊生活了數十年的老人告訴記者,“想知道沙湖的真模樣,就要到夏天再來,那時的臭味很遠就能聞到。”老人說,自己這么多年來一直生活在沙湖邊,原來還經常到湖邊轉轉,看看風景,但現在“躲都躲不急了”,夏天在家里也不得不關好門窗。
據附近的漁民介紹,雖然沙湖已變成如此模樣,但這里每年能產二三十萬公斤魚,是湖邊的洪山區余家湖村近300名漁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年產25萬公斤“毒魚”
去年,漁民們共從沙湖捕撈魚25萬公斤左右。“現在沙湖的水位比較低,近兩年沙湖被市政府租用作為防汛湖,所以魚的產量并不算高,且現在沙湖水質越來越差,魚的成活率也低多了。”
正值休漁季節,在余家湖村的漁場里,記者沒有看到漁民的忙碌身影,只見到兩名外地老人受雇在看守著漁場的漁船和漁網。“還有些打魚的工具在漁場里,怕人搗亂。”一袁姓老人說。
廣闊的沙湖被一道巨大的漁網分成了兩半。余家湖村的漁民告訴記者,那不是圍網養魚,而是為了方便捕撈而設的漁網。整個沙湖都是余家湖村的漁場。
記者從余家湖村了解到,去年,漁民們共從沙湖捕撈魚25萬公斤左右。“現在沙湖的水位比較低,近兩年沙湖被市政府租用作為防汛湖,所以魚的產量并不算高。且現在沙湖水質越來越差,魚的成活率也低多了。”
據介紹,沙湖里所養的魚多為鰱子魚和胖頭魚,因為這兩種魚的繁殖能力和產量較高,且適應能力強,即便是污染發臭的水中,它們也能成活。但這兩種魚太過平常,在市場上賣不出好價錢。
余家湖村一漁民告訴記者,10年前,沙湖水質還很好,每年的魚產量都在百萬公斤以上,種類也多,還能養各種珍貴魚種。
武漢市環保局多年環境公報顯示,沙湖一直是武漢污染較嚴重的湖泊之一。今年1月的武漢湖泊水質監測統計表上赫然記錄著:沙湖水質“劣V類”,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石油類、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質嚴重超標。環保部門稱,“劣五類”的帽子沙湖已連續帶了多年。“那是武漢標準的劣五類污染湖水。”武漢市環保局一位官員向記者斷言。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武漢市兩會上,人大代表李記澤在提案中描述:2006年檢測沙湖水質為劣五類,湖底淤泥量達270萬立方米,水下寸草不生。內外沙湖排污口各有11個和7個,每天排入的生產及生活污水總量約12.4萬噸。
食用沙湖的魚會致病?
現在,余家湖村漁民的患癌率遠遠高過10年前,有多名漁民已被查出患有肝癌和一些不知名的腫瘤,其他漁民患的最多的是皮膚瘙癢等皮膚病,“這些怪病原來在我們村里是聞所未聞的”。
劣五類水質的沙湖中所養殖的魚,究竟銷往何處?它對人會有什么危害?
據漁民介紹,每年4月、9月和春節前,都是余家湖漁場打魚的時節。那段時間,會有來自武漢各城區的魚販子到沙湖漁場進貨。
“魚販子都是固定的幾個人,與我們漁場長期保持聯系。”漁民介紹,春節前捕魚量最大。雖然去年漁場的整體產量不高,但春節前的一季,出魚量還是有10萬公斤以上。
據了解,魚販子先將漁民們捕撈起來的魚運到武漢中心城區幾個大型水產市場,再由一些小魚販分批到武漢的各個集貿市場。
“現在產的魚質量一般,價格不高,我們都是就近銷售,98%的都在武漢處理了,不可能賣到外地去。”一位漁民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這些魚都被做成了紅燒魚或剁椒魚頭”。
“魚頭中的毒害物質殘留量高于魚肉5—10倍。”省政府參事周敬利在今年省兩會期間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在余家湖村采訪時,一些漁民自己也認為,現在的沙湖確實不再適合養魚了。一女漁民說:“沙湖最好別養魚了,太害人了。”她說,村里多數人都吃沙湖里養的魚,這么多年來一直如此。現在,村里漁民的患癌率遠遠高過10年前,有多名漁民已被查出患有肝癌和一些不知名的腫瘤,其他漁民患得最多的是皮膚瘙癢等皮膚病,“這些怪病原來在我們村里是聞所未聞的。”
如今,一度靠水吃水的余家湖村漁民,家庭條件好的再也不吃自己養的魚了,而是到市場上去買清水魚。
余家湖村漁民患肝癌和皮膚病的人數增多,是否與長期食用沙湖魚有關?
協和醫院一位出診專家門診的張姓專家稱,從有關部門提供的沙湖污染物質的化學成分來看,長期食用在這種環境中養殖的魚,致病是完全可能的,不過是潛伏期長短的問題,“特別是患嚴重皮膚病的幾率非常大”。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