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資源太少,53張捕撈證只發出43張
快艇是8時45分駛離瀏河碼頭的,江面上有霧,能見度不是太高。浩瀚的江面無風也有浪,記者明顯感覺到了快艇在水上行進時顛簸的滋味,但太倉漁政人員常年在長江里漂,根本不在乎這點小風浪。
“長江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形體窄長而側扁,腹銀色而多脂,因其像一把尖刀而得名。江刀主要分布于長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區,每年到了三四月份生殖季節,就會從入海口進入,沿干流上溯至長江中下游產卵,最遠可達洞庭湖,有的則選擇在江河干流產卵,也有進入支流及通江湖泊的。產卵后親魚和幼魚都會分散在淡水中攝食,并陸續緩慢地順流返回近海,繼續肥育。”漁政員老徐很健談,他邊開船邊向記者介紹情況:“我父親就是老漁民,20年前捕撈刀魚,一網能捕七八十公斤,可現在資源明顯少了,捕撈一季也不會超出這個數。”
太倉漁政站副站長徐峰說,資源太少,領特種捕撈證的人積極性也不高,原本今年準備發53張特種捕撈證的,結果到今天為止只發出了43張。
三網就捕了
25公斤江刀
9時18分,快艇靠近了南通漁民李關寶的捕魚船。船上漁民正好在收網,從遠處望去,銀白色的江刀在出水的一剎那,還會在絲網上掙扎。
緩緩靠上李關寶的“蘇通漁1662”號船,李關寶就報告了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是我年初七撒網捕江刀以來收成最好的一天了,剛拉了3網,收獲的刀魚足有25公斤,估計7張網到11點鐘全部拉完,產量不會低于40公斤。”
一踏上甲板,記者就看到銀白色的刀魚已堆了滿滿一筐,而且個體不小,每一條都在100克以上,漁民們仍在源源不斷地把卡在魚網上的刀魚小心翼翼取下來,分等分級投進竹筐里。說起刀魚較大的原因,漁民們告訴記者,現在船上用的是長150米、深6米的魚網,網眼較粗,小的刀魚從網眼中鉆過去了,留下來的自然就大了。有漁民說,捕刀魚是件非常辛苦的活,一天捕兩次,漲潮之前貼著水面把魚網撒下去,平水時再及時把魚網拉起來,為了不誤時機,我們每天只能睡上三四個小時。
嘴上說話,手上不停,等到魚網上的刀魚全部理完,漁船又開到了下一處張網的地方,于是,李關寶掌舵,6名漁民齊心協力,把第四張網慢慢拉了起來,又一批江刀出水了。
一條船一天
毛收入2萬元
“今年刀魚收成怎么樣?”記者問李關寶。
“還算好吧,年初七剛捕撈時江刀收購價是每公斤1400元,現在產量高一點了,收購價也跌了,每公斤在560元左右,當然,150克以上的大刀魚價錢依然很貴,每公斤沒有1000元拿不下來。”李關寶告訴記者:“不瞞不藏,到目前為止我這條船捕刀魚的毛收入在12萬元左右,聽說收成最好的一條寶應船刀魚已賣了15萬元。其實,只要都有今天這樣的產量,收入上升很快的,你想,就算賣560元一公斤,40公斤產量,毛收入一天就有兩萬多了。”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李關寶原籍南通,是2000年帶著11條南通漁船加盟太倉瀏河的,如今是11條船的領頭人。來到太倉七個年頭,他們每年都要捕一季刀魚,一季梅鱭魚,雖然這幾年捕一季刀魚的產量不是很高,但因為物以稀為貴的原因,單價大幅提高,收成還是不錯的。
多項保護措施見效,但不能盲目樂觀
上午10時10分,我們告別李關寶,快艇開始返航。
返航途中,徐峰向記者介紹了這幾年各級政府采取多項措施,保護長江資源:
——春季禁捕,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禁止除捕撈刀魚、梅鱭魚以外的船只進長江捕撈,最近幾天,江蘇上海正在聯合行動,為春季禁捕作準備,為更多的“魚媽媽”擺脫圍追堵截,到產卵場“生兒育女”創造條件。
——增殖放流,每年省、市、縣三級都會投入資金,放流部分魚苗、蟹苗,這些魚苗、蟹苗,除了四大家魚和中華絨螯蟹外,還有中華鱘等。
——禁用網具,嚴禁使用將大魚小魚一網打盡的深水細眼網,堅決取締電捕魚。
——減少捕撈船只,以太倉為例,捕撈船只在逐年減少,過去有100多條,今年限額53條,明年還要縮減20%%。
此外,環保意識明顯增強,生產生活污水的達標排放,長江水資源的綜合利用,都對保護長江漁業資源起到了積極作用,收到了一定效果。當然,從目前刀魚捕撈現狀來看,這些還只是跨出的第一步,今后的路還很長,絕不能盲目樂觀。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