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6月1日上午9時許,山東萊州港碼頭,伴隨著一聲令下,編號為37058、37168號的兩艘漁政船同時揚帆出海,駛向指定的放流區域。在國家農業部和省、煙臺市海洋漁業部門領導、專家的共同指導下,2007年度萊州市漁業資源修復行動首次人工增殖放流,共在萊州灣海域放流海蜇、牙鲆、三疣梭子蟹共計1000多萬只。
素有"黃金海灣"之稱的萊州灣,是渤海、黃海的母親灣,擁有1300萬畝海域,泥沙底質,海底平坦,是渤海、黃海多種海洋經濟生物的主要產卵、索餌場,其漁業資源的多寡直接影響到黃渤海地區的漁業資源數量。
為保護漁業資源,促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萊州市自1994年起,在全國率先實施了海上人工增殖放流,連續13年在萊州灣開展了海蜇、梭子蟹、日本對蝦、牙鲆等漁業資源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取得了顯著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1994-2006的十三年間,該市累計投入人工增殖放流資金1350萬元,放流海蜇苗7.5億頭、日本車蝦1.7億尾、梭子蟹1600多萬只、牙鲆56萬尾,產值4億多元。萊州成為國內開展海洋漁業資源人工增殖工作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效益最高的地區之一。
人工增殖放流十三年,換來萊州"海上牧場"蝦壯蟹肥。省捕撈生產管理站和黃海水產研究所回捕跟蹤調查數據表明,人工增殖海蜇回捕率在1.12%-3.32%之間,日本車蝦回捕率在8%-10%之間,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50和1:10,放流綜合直接投入產出比在1:20以上。人工增殖放流促進了海洋水產資源量的回升,使正在衰退的漁業資源得到補充,并逐步得以恢復,從而有效保障了漁民增收。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