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連日來,一艘艘漁業運輸船滿載著燈光捕撈漁船捕獲的魷魚等海鮮從釣魚島漁場歸來。春季魚汛以來,福鼎沙埕的遠洋捕撈漁船燈光作業喜獲豐收,平均每艘燈光漁船每航次(20天左右)產值近15萬元。
近年來,隨著傳統作業漁場的減少和油費的不斷上漲,海洋捕撈效益逐漸下滑,傳統的捕撈方式面臨挑戰。“桑美”臺風過后,當地政府積極引導和支持漁民對漁船進行改造,大力推廣遠洋捕撈漁船燈光作業技術,僅南鎮等村漁民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發展燈光漁船33艘。
姚禮強是沙埕鎮南鎮村漁民,以前開了十來年的“雙拖”。去年底,他和另外7名漁民一起,投入150多萬元,購買網具、200多盞燈等捕魚工具,對漁船進行改造,改行做起了燈光捕魚。由于生產成本較低、產值較高,他的漁船捕撈效益十分喜人,出海一趟十來天,產值10萬~20萬元左右,扣除油耗等費用,利潤可達7萬~10萬元。
燈光捕撈作業是利用魚類的趨光習性,用人造光源將魚群誘集后再敷設漁網捕撈的一種作業方式。夜幕降臨時,漁船兩側的200多盞燈全部開起,吸引魚類匯聚。持續一小時后,另兩艘漁船從船后側拋下向兩翼延伸的大網,燈光從船頭向船尾依次關燈依次變弱,誘趕魚類,直到最后只剩下船尾網中的燈光,將敷設漁網撈起即可捕到魚。據介紹,由于捕撈對象是中上層魚類,不會對海洋資源造成嚴重破壞。燈光捕撈作業具有時間短、產量高、成本低、作業安全的優點,深受漁民歡迎。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