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們沒有地,日子過得還不如農民。”山東日照的老漁民孔祥家語帶自嘲。他說,自己年輕時出海捕魚,駕駛的是帆船,跑10來海里就能捕到魚,一天可捕8000到1萬斤魚。現在近海沒魚了,漁民們要跑七八十海里,一天只捕到200多斤魚。
近海無魚,原因或是填海開發、沿海污染,或是過度捕撈,總之一個后果是將中國漁民往深海趕。而由于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各國紛紛將經濟海域擴大至200海里,能夠自由捕撈的公海范圍非常有限,且許多魚群同樣呈現枯竭現象,故涉險捕撈和越界盜獵屢見不鮮。面對荷槍實彈的外國海警,中國漁民還得有隨時駕船開溜和躲避子彈的技巧。以往曾夸口的“種海”生計,在傳統漁區逐漸喪失后變得難以為繼。
漁村興衰
“我從17歲下海,干到53歲不干了。”64歲的孔祥家說,“上了年紀的人,掌握不了船上的新式儀器了。”
孔祥家和他的老伴,如今住在日照市山海天區張家臺村的一個小碼頭上。他回憶說:“大集體時全村10來條船,現在有200多條。本地人都不愿意下海了,船上的雇工都是從外面招的。生意好的船老大雇得起人,生意不好的自己就不干了。”
老孔有一子一女。女婿10幾年前買了一條船,當著船老大。去年毛利掙上10幾萬,除掉費用,凈利只有四五萬元。“年輕人出去打工,也能賺這么多錢,還沒有風險,所以本地的年輕人連船長也不愿意當了。”老孔說。
老孔不在船上干以后,領兒子搞過一段時間海貨收購批發,碼頭上的小房子,以前是他們存放海貨用的。前幾年兒子結婚,老孔把村里的老宅騰給兒子住,把這間小屋收拾一下,老兩口搬過來住了。
“我們能生活就不錯了。”老孔說。兒子跟老孔販了五六年海貨,沒掙到錢,開了3年多面包出租車,也不賺錢,現在外出打工了。去年秋天,63歲的老孔又去海上打短工,當了22天船員,賺了9000多元。他上的是小船,每天出海當天回來。秋天的魚獲量不大,但品種多,有螃蟹、八帶魚(章魚)和其他雜魚。
老孔家鄉的船員工資,已經漲到每人每天400元左右。雖有政府燃油補貼,但扣除船員工資、漁船維修、加冰、加水、飲食及其他費用,大多數漁船保本經營或略有盈余;遇上漁業資源不景氣的年份,大多數漁船虧損,不得不停港歇業。
比起“斜陽西去”的張家臺村,名頭響得多的海南瓊海市潭門鎮,由于專營珍稀魚類和貝類,漁業仍舊興旺。
潭門鎮漁業人口超四成,500多條漁船中,四成專赴遠海尤其是黃巖島和南沙,都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潭門距南沙1000多海里,出海動輒上月,花費10多萬元。由于男人常出海,鎮上100多輛三輪車幾乎全是女司機。去年6月三沙市在西沙永興島上揭牌,今年4月習近平從博鰲趕來潭門登船慰問漁民,都讓漁民對政府提供海上醫療救助等保障有了憧憬。
5月16日南海中北部進入伏季休漁期后,少數海南漁民組隊遠赴南沙永暑礁一帶作業,順帶宣示國家主權。像潭門漁民去南沙作業,能拿到政府3萬元以上的專項補貼。也有漁民試驗在西沙用深海網箱養殖名貴魚,以打發這兩個半月的休漁時間。
盡管在南沙要面對菲律賓和越南的蠻橫執法,海南漁民還是爭取到受國家保護的“種海”權利,這一點甚至令黃海邊的同胞有點羨慕。
“中韓漁業協定談判,我們一開始還占上手,一直拖著不簽。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不是劃不清嗎?劃不清就拖著,拖一年是一年,歷史上它占我們便宜多少年了?先是
"倭寇侵海
",后來是韓國漁民侵海……”一位中國海洋學者說,“但最后我們還是簽了。”
歷經7年零6個月的馬拉松式協商后,《中韓漁業協定》于2001年6月30日起正式生效。由于韓方依照協定逐年減少對中國漁船的準入配額,我國漁民鋌而走險進入韓方區域捕撈的現象不斷發生,韓方惡性執法事件也時有耳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