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馬村四組,有一片養尊處優的花。它們時常都“折磨”它的主人,冬天冷了要求主人侍候它們穿上厚厚的草繩衣,夏天熱了使喚主人給它們沖涼,渴了就要求喝幾口清爽的水。然而,每到春天,就是它們回報主人的日子———創造高額利潤。它們的主人叫張遠東。
包魚塘養魚大熱他賣魚苗
張遠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1982年初中畢業。那年,國家剛剛實行土地第一輪承包責任制,農民都在為種糧食填飽肚子而忙碌。當時只有17歲的他瞞著家人偷偷承包了本組的一口魚塘。此舉不但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也受到鄰居的質疑:“現在人人都在忙種糧食填飽肚皮,還有哪個人來買魚吃喲,你這不是白搭嗎?”但一年下來,他獲得了近千元的收入。
嘗到甜頭的他干勁十足。到1986年時養魚的人越來越多,魚苗十分緊俏。有一天,他排了一整天的輪子都沒買到魚苗。他心思一轉:“我何不搞魚苗繁殖呢?”于是他買來幾本魚苗繁殖書籍,邊學邊干起來,第一年就收入3000多元。成功使他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1989年他一人承包了本村5口魚塘,雇了10多人,年收入近4萬元,并且修建了一幢小洋房,成為名噪鄉里的“萬元戶”。
養“冷門”
兩次失敗終醒悟
后來,搞魚苗繁殖的人越來越多,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收益越來越少。1996年春,張遠東踏上了南行的列車,親自到廣州、深圳、上海等地考察種養殖發展項目。經過近一個月的實地考察,他投入5萬多元引進了10組肉狗和20組美國青蛙,搞起“冷門”養殖。由于買到的狗種質量變異,再加上技術未跟上,養殖肉狗幾乎血本無歸。雖然養殖美國青蛙很理想,但是在當地很多人不愿吃美蛙,因此市場價格不高。兩年后他又投資4萬余元引進了泰國巨鱔和白玉螺獅,但由于氣候的關系,最終也沒有成功。
兩次失敗的經歷使張遠東認識到:只有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才能致富,不能盲目投資,欲速則不達。他在等待時機。
賣苗木
扦插造型利潤翻十倍
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許多地方需要大量的花卉來進行綠化,張遠東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剛開始,他的妻子極力反對:“周圍都沒有人做這個生意,你又摸不到行情,啥子技術都不懂。”不信邪的他購買了幾本花卉書籍認真鉆研,學習花木的扦插、造型、護理和移植技術。“我最開始做花木生意時只是轉手就賣,利潤只有一兩倍。后來我嘗試著把黃樹、重陽木和桂花樹進行扦插、造型,一至兩年后再出售,利潤高達十多倍。于是我就一直專攻花木扦插和造型。”
“但是,有些花木在新扦插、造型、移植期不耐冷,就要給它穿‘草繩衣’,不耐熱就要給它沖沖涼。”在幾年的護理中,張遠東摸索出了一些花木的脾氣。五六年間,他發展了桂花、羅漢松、檳榔、黃樹、重陽木、小葉榕等近100畝,成為當地最大的花卉種植戶。其花木主要銷往貴州、西藏、重慶、成都等市場,年收入50多萬元。貴州的黃老板說:“我在這里買貨,主要是看中了他的花木造型獨特,而且全都是‘熟貨’,包栽活。”4月22日,張遠東又成功地進行了一筆20多萬元的交易。
現在,只要一談起花木經,張遠東就如數家珍:“三分種,七分管,要想價錢高,造型是關鍵,特別是把桂花樹造成傘狀或塔形后價格可翻好幾倍;同時要洞察市場,花木不像瓜果到時節必須賣,要在最緊缺時出售方能獲得最高利潤。”在他的帶動下,該村發展花卉種植戶20多戶,種植面積350多畝,花農年收入近兩百萬元。
構藍圖
搶占藤本植物大市場
除了培植常見的花木外,張遠東還培植起了藤本植物。他認為,現在做園林花木品種生意的人很多,市場基本處于一種飽和狀態,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家居綠化的渴求明顯提升,因此,藤本植物的發展空間還比較大。
雖然現在張遠東才剛開始培育藤本植物,只夠供應給就近的城市居民,但他想把藤本植物銷往更遠的地方,搶占藤本植物這個大市場。他說:“先占領瀘州及附近城市的市場,等打出知名度后,再輻射帶動周邊的群眾培植藤本植物,達到100畝的規模后,我們致富就有望了。"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