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南的水產業屬于初級階段,品種不多,沒有自己的品牌,精加工很少,規模不大,無法和世界的水產企業比。歐洲水產業發展有一兩百年,產業鏈比較成熟,產品的做法多種多樣。海南剛起步,相關行業還沒有配套,制約了水產業的發展。"
4月26日晚,在參加完2007年布魯塞爾國際漁業展覽會后,海南果蔬食品配送有限公司業務部副經理潘先生,從比利時給記者發來一條短信發表了以上感慨。
盡管有著如此大的差距,潘先生對自己公司的業務依然充滿信心:"參加完這個展會,我們還將順便考察荷蘭、丹麥、挪威、瑞典等市場,相信我們公司能進一步開拓水產品出口市場。"
勢頭良好
潘先生的信心來源于海南水產品出口的良好勢頭。
"去年全省共有7.354萬噸、2.567億美元的水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比上年同比分別增長40.3%、40.4%。"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市場處副處長覃學友對記者說,"我們的出口勢頭是良好的。"
這種良好發展勢頭從2000年就開始了。據了解,海南水產品出口額從2000年的2000多萬美元增長到目前的超過2億美元,年平均增速接近五成。
"這來源于海南地理環境、氣候等方面的優越性,同時,我們的質好,生產的水產品質量一流。"覃學友解釋道,"這也說明了整個社會需要這個產業,農民也發現這個產業可以賺錢。"
潘先生也持類似看法:"海南的氣候、環境是其他省份難以比擬的,四季都可以養殖、加工,產品質量好,天然、綠色無污染。另外,政府也鼓勵,扶持的力度也大。"
記者從海南省商務廳對外貿易管理處得到的一份文件表明:"水海產品成為海南農產品出口的主導產品,且維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增大。"比重從2001年至今逐年為69%、76%、72.6%、74.4%、80.5%、82.4%。
經濟學告訴我們,衡量一個產業是否健康良好,除了看質和量的情況,還必須分析其市場結構等方面。據介紹,以前海南省水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是美國、韓國和日本,如今對歐盟、東盟兩大市場的出口額也大幅增加。
"這也說明我們海南水產品出口這一塊,發展是健康的,具有很大的國際市場。"潘先生說。
面臨問題
但是,海南的水產品出口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檢驗檢疫、質量安全方面的問題。
在汕頭、湛江、海口、江門海關2006年聯合調研撰寫的一份關于廣東、海南兩省水產品出口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里,記者看到:"近幾年海南省被檢驗檢疫部門發現或退運的水產品仍很多,主要是大腸桿菌、四環素、硝基呋喃、白斑病毒和農藥殘留物等超標。由于質量安全不過關,(廣東、海南)兩省水海產品頻繁受制于歐盟、日本的技術壁壘。"
在病害防治上,海南去年就有一例事故。2006年9月,臨高后水灣養殖基地發生爆發性病害,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在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養殖處《2006年工作總結曁2007年工作計劃》中,記者看到:"……水產苗種檢疫制度推行較為困難,我省有3家有資質的檢疫機構(省水產研究所、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瓊海市技術站),但因為檢疫成本較高,各級財政又沒有安排專項經費,公益性檢疫工作難以開展。"
產業結構不合理也給海南水產品出口帶來損失。上述報告稱:"一是產品的總體加工程度低,出口產品大部分為條凍品,高價值的鮮、凍魚片數量很少,產品附加值低。統計數據顯示,海南2006年1-7月出口對蝦平均價格分別只有4.6美元/千克,而韓國經過深加工,其出口單價達到20美元/千克。二是加工流通發展滯后。海南相當一部分水產品以初級產品形式出島,把后期增值部分讓給外省企業,海南每年在水海產品方面就讓利多達數十億元。三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水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和協調機制不完善,千家萬戶的養殖生產者難以把握國際市場的變化,產銷銜接不夠、一哄而起、盲目隨從,進而造成重復建設,生產浪費。"
還有其他因素制約著海南水產品出口的發展。
"海南企業的出口成本高。海南沒有國際港口,要到其他省份、地區中轉,這樣每噸貨要多花300-400元的費用。另外,相關行業沒有發展起來。比如說飼料,大都是從內地購買,成本較高;還有外包裝,我們海南水產品的外包裝成本也相對較高。"從事水產品出口工作六年的潘先生對記者說,"這都是制約海南水產品出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瓶頸。"
市場競爭中,品牌觀念和創新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報道,作為水產品出口第三大省的遼寧,在品牌意識上比第一大省山東還要強,"盤錦河蟹"、"大連盤鮑"都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品牌。"海南的企業在品牌觀念和創新意識上有不足之處,要多跟人家學習。"覃學友說。
此外,人民幣的升值也給水產品出口帶來壓力。據報告顯示,2006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逾3%,去年出口水產品毛利下降幅度達到 3%,而成本同比例上升,產品本以稀薄的利潤空間更加窄小。今年人民幣繼續呈走強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海南水產品出口必然會受到影響。但因為升值幅度不大,所以影響應該不是很大。"海南大學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毅武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融入世界經濟,海南水產品出口企業面臨的競爭和壓力不容忽視。"
解決之道
"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我們的企業更要勤練內功,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努力開拓國際市場。"王毅武說。
政府方面已經有所行動。
"我們今年將開展市縣水域灘涂養殖規劃的編制工作,從規劃上保障水產養殖區域的合法性和穩定性,通過規劃依法保護農民的水域灘涂養殖合法權益。"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養殖處的陳贊雄告訴記者,"我們還將進行總體發展規劃,從無序做到有序。調整養殖模式,大力發展水產健康養殖,從苗種、養殖、用藥等環節把好水產品質量安全關。此外,還將加強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加強對外的交流和學習,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除了解決內憂,還要防止外患。
海南省商務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王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企業應該在產品的安全、檢驗、環保和質量方面進行提高。可以成立海南省水產品協會之類的機構,建立起一套機制,當遇到國外反傾銷和技術壁壘時,及時地做出應對和應訴,利用WTO規則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建設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尤顯重要。在這方面,相關專家建議:"首先要加快建立、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和海洋環境檢測體系,加強養殖病害防治體系建設,盡快制定水產品質量標準。繼續有效地在加工企業中推行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和HACCP等國際質量管理認證體系。其次應努力建設公司+基地+漁戶產業體系,建設一批無公害養殖基地。"
在推進漁業產業化建設和資源環境保護上,專家認為應"引導水產產業升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檔次,創立名牌產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漁業,發展循環再生的綠色漁業,走出一條生態環境系統和漁業經濟發展系統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同時,專家建議在科技創新領域下功夫:"完善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服務化進程。鼓勵企業加大技術開發投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扶持企業創建名牌產品,增強企業競爭力。"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