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娃娃魚清幽神秘,猙獰丑陋,肉質粗糙。早年鄂西北大山里的農民從不吃它,只是偶爾用它喂豬。是城里人的刁饞獵奇,炒高了它的身價,蟄伏深山的幽靈一下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每公斤售價躥至4000多元,種魚更是高至每公斤6000多元。但泡沫總是要破滅的。娃娃魚最近坐上了過山車!
李貴的折本養殖
2010年秋,人工繁殖的娃娃魚子二代種魚在房縣一度被炒到3000元/斤,小苗達到1000元/尾,成魚在2000元/斤左右徘徊。
白鶴鎮伏溪堰村民李貴當時買了300尾5公分長的小苗,價格為500元/尾,成為房縣2500多個娃娃魚養殖戶中的一員。
李貴算了一筆賬:兩年后可長到2斤半左右,總價值將達到150萬元,刨去成本,毛利潤可達驚人的80余萬元。
沒想到的是,滿心憧憬的李貴自從購魚苗起,娃娃魚市場就一直跌跌不休。
至今年4月,李貴的魚如期長到了2至3斤,但魚苗下降到100元/尾左右,成魚價更是高臺跳水至300元/斤。
兩年下來,每條竟然要虧200元。如果不賣,基本只吃活小魚小蝦的娃娃魚食量越來越大,將是他難以承受之痛。
隨著魚價一降再降,李貴早已辭退了工人自己動手養殖。他苦笑著訴說自己的“幸運”:小魚小蝦也從當初的25元/斤降至10元/斤,成本壓力小了。幸虧當初本錢不多,不像有的養殖戶一下子養了幾千條。“多年來,娃娃魚是房縣農戶脫貧致富項目,魚價一直在千元以上運行,前年到達頂峰。”房縣水產局負責人鄒傳藻說,“很多精明養殖戶那時大量出手,像李貴那樣近兩年進這個行業的畢竟只是少數。”
鄒傳藻認為,娃娃魚價格回歸是市場必然,成魚300元/斤及魚苗100元/尾仍不是最低點。
王臣斐的產苗秘笈
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大溝村的一個偏僻小山溝里,終日山泉汩汩。30歲的王臣斐就在那兒默默地搞了十幾年的仿生態“造魚”實驗。
3年前,王臣斐花4萬元高價買了一公一母兩條魚,放在大池子里混養,讓它們交配產卵,當年孵苗就賣了70多萬元。“在選址、配種、護卵、喂食等一系列環節上把握好,產魚率可謂奇高,我們這種仿生態的技術已是爐火純青。”王臣斐說。
天有不測風云,一場爛嘴爛腿的魚病讓王臣斐的種魚幾乎損失殆盡。“從陜西引進一批種魚后,得了這種奇怪的病,一百多萬的貨轉眼就泡了湯。”兩年前一場娃娃魚間的傳染病成了王臣斐的黑色記憶。
王臣斐發現,自己原有的種魚在另外的養殖場未被殃及。今年秋天,他計劃利用手中的幾百條存貨產出5萬尾小苗,明年翻番,后年起碼超20萬尾。“20萬尾相當于十堰地區目前的總量,全國也不過200萬尾左右,以后苗子的價格降為10元/條也不太稀奇。”王臣斐說。
石崇明的做大暢想
十堰市水產局局長石崇明認為,3000元/斤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挖個地下室養幾十條魚兩年就可賺幾十萬已不再可能。
石崇明說,全國存魚量就那么多,如果真的降到百十元一斤,人類幾個月就可以將其吃光,市場價格成了娃娃魚的“保護傘”。但娃娃魚苛刻的生存條件,是人工繁殖多年但量不大的主因。
隨著娃娃魚數量增多,石崇明期待能夠在產品利用方面有質的突破。
他說,“將娃娃魚加工成魚面、藥酒、化妝品、牙膏、藥物等,有非常大的潛力。只有解決了再利用的問題,整個產業就會迎來新的春天。”
石崇明同時提醒,娃娃魚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如果涉足,先要到相關部門辦理養殖證及經營許可證,否則不但會賠本還可能違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