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魯西北臨清市魏灣鎮坐落著一個遠近聞名的村莊———丁馬村。據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何慶處長介紹,那里盛產的“黃運”牌中華鱉(俗稱甲魚)為中國水產品首家A級綠色食品,他們正在興建的中華鱉深加工廠即將試運轉。4月22日,記者慕名走進了企業總資產已達1.2億元的丁馬村,見到了笑容憨厚,穿著簡樸的村支書、山東丁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魏保嶺。
立足本地資源———上項目
據載,1980年以前,魏灣是臨清市三個最窮的鄉鎮之一,而丁馬是魏灣最窮的村,村民年年靠國家救濟度日,窮得出了名。當時,村里沿著京杭大運河的土地都是鹽堿地,一到春天一片堿白,根本不長莊稼。1975年,復員回鄉務農的魏保嶺副書記帶領鄉親們開始了對家鄉土地的整治。他們一年三季平整土地,用了七八年的時間把土地全部平整完,并引進黃河水壓堿改良土壤,全村村民到1985年終于吃飽飯了。這時,已擔任村支記的魏保嶺考慮,光靠種地讓村民吃飽飯不行,還應讓村民有錢花,把村子建設好。1985年以后,村里陸續建起了棉紡廠、面粉廠等多家企業。提起這些,魏書記深有感觸地說:“上項目,必須立足本地資源,離開這一條,再好的企業,市場一波動就完,這方面我們有很多教訓。”丁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立足本地資源上項目,企業經濟強勢發展的成功范例。它不僅帶動其他企業共同發展,還成為了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山東省漁業標準化基地。
綠色生態養殖———見成效
在公司養殖基地,記者看見成群的中華鱉正躺在附堤邊曬背,還不時有幾只鱉從水面探出俏皮的頭,一派水美魚肥,生機盎然的景象。村民丁士友告訴記者,養殖場建于1992年,剛建場時村里招收18名青壯年,魏書記把他們比作養殖場的18棵青松。當時,這里一片荒蕪,魏書記帶領他們臨時搭建一間小草屋,靠著兩臺推土機創業,短短半年就建起18個池塘、水面100多畝的養殖場。提起“黃運”中華鱉、提起養殖場的發展,魏書記更是如數家珍。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黃河流域干旱少雨,黃河連年斷流,野生中華鱉自然繁育量大大減少,加上濫捕嚴重,野生“黃河鱉”瀕臨滅絕。公司1992至1994年,在山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站專家指導下,派出大批技術人員嚴格按照制定的野生中華鱉原種質量選擇標準,到黃河、古運河、馬頰河、徒駭河四河系收集野生中華鱉4.2萬只。經過自然塘生態培育反復篩選,共選出四河系野生中華鱉原種1.5萬只,其體形前窄后寬,體薄片大,背甲土黃,裙邊大而厚,免疫力強、成活率高。經山東省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他們選用的四河系野生中華鱉為中華鱉原種。該原種的收集為我國保存和保護黃河品系優質中華鱉品種資源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有了優質原種,還要有科學的繁育技術和養殖技術。在繁育方面,公司制定了“425-1-30”優質中華鱉良種繁育技術工藝方案。經過13年的繁育,共繁育“黃運”牌優質中華鱉苗種2600余萬只,保持了野生中華鱉優良種質的穩定性。公司繁育的鱉種,自養280余萬只,自然放流2萬余只,向社會提供2320余萬只,獲經濟效益7100萬元,創社會效益8.76億。經專家鑒定,該方案先進合理,技術路線為國內首創。在養殖方面,公司實施中華鱉綠色生態養殖,用聯體自然生態養殖池魚鱉混養,并對中華鱉進行檔案管理,分池、分養。他們實施的中華鱉自然塘生態養殖、鱉卵孵化、稚鱉暫養、稚幼鱉溫室培育等項技術經鑒定,結論為:可操作性強,先進實用,其孵化技術居國內領先。“優質中華鱉良種繁育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養殖”項目,是技術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具有重大創新性,形成了以技術標準、專利和企業技術密切為主的自主知識產權,其綜合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經過15年的艱苦創業,公司養殖基地優質中華鱉良種繁育及綠色生態養殖占地已達452畝,自然養殖池36個,稚幼中華鱉養殖溫室6萬平方米,資產達到8000多萬元,年產甲魚400噸,獲20多項國家級和省級認證獎勵,成為全國聞名的水產企業。公司盛產的“黃運”牌中華鱉不僅暢銷山東、河南等北方省市,而且暢銷南方廣東、浙江等17個省市。預計2008年,公司可繁育“黃運”牌優質中華鱉苗種1000萬只,可獲經濟效益5920萬元,創社會效益3.4億元。
中華鱉深加工———求發展
丁馬養鱉業發展勢頭良好,可已近花甲之年的魏保嶺并沒有因此而滿足,而是懷著永創一流企業,永創一流產品的精神,帶領全體員工開始了新的戰斗———開發新產品,投產新項目,著重在人的健康、營養方面下功夫。公司2003年開始與解放軍總醫院共同研制開發“丁馬”牌甲魚膠系列保健食品———甲魚膠、甲魚油、甲魚骨粉等。該系列保健食品采用了納米級在內的多項高技術深加工而成。產品經北京營養源研究所檢驗,具有極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產品填補國內外空白,受到了各級政府和科研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甲魚膠的研究與開發》通過鑒定,結論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在占地78畝的中華鱉深加工廠里,魏書記指著深加工設備興奮地說,“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行設計定制的。準備每網袋裝10只冬眠鱉,從那掛到勾上,然后把鱉放入35攝氏度水中讓其復蘇。復蘇后,用280度電壓電擊將其電暈,把袋子打開就可以給鱉放血了。放完血,把鱉放入75—80攝氏度的水中3分鐘,把外皮脫掉,就可進行分割了———去背甲、腹甲、內臟、油等等。甲魚肉速凍即可上市,其他的分類制成甲魚膠、甲魚油、甲魚骨粉等保健品。”樸實中透出精明的魏保嶺告訴記者,總投資過億元的丁馬甲魚深加工項目已基本竣工,預計6月可投入運轉。開工后,工廠將達到年加工鮮活甲魚1500噸,年產甲魚膠7.5萬公斤、甲魚骨粉7.5萬公斤、甲魚油5.25萬公斤、甲魚肉凍45萬公斤。實現年產值2.1億多元,年創利稅6573萬元,實現社會效益4.5億元。
這幾年,公司先后投資360萬元,為村子架設高低壓線路13公里、新打機井93眼、安裝地下管道60公里、建設自動噴灌面積500畝、建揚水站8座等,為丁馬農業經濟發展增強了后勁。魏書記充滿信心地說,“上深加工項目后,公司不但會成為原種保護、良種繁育、綠色養殖及深加工產業化高科技龍頭企業,為丁馬建成新農村服務,還將為我國進一步推廣養殖技術,科學引導消費市場,創新養鱉新思維,發展養鱉業做出新的貢獻。”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