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去年下半年以來,接連下降的銷售數據讓大連一家海參生產企業的營銷總監張赟(化名)愁眉不展,“酒店渠道的銷售甚至下降了三成。”指著一份剛剛做好的銷售數據,他顯得十分無奈。外部市場環境受到限制三公消費等政令的影響而面臨下滑,而行業內部則要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海參的低價競爭這使得大連海參與進口海參的矛盾在今年的市場中前所有未地突出。在不久前在大連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海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多位主講嘉賓和與會企業代表都不約而同地將關注焦點集中在進口海參市場。
下降的銷售數據
為市場數據而發愁的絕非張赟和他所服務的這家企業。沈陽人寧勇從事了近十年的大連品牌海參銷售,他向記者坦言,去年下半年至今,他“經歷了從未有過的低迷行情”。在寧勇看來,這波由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引發的消費增幅明顯縮減而開始的低迷行情,受到國家限制三公消費的政令而愈發明顯,這是海參市場的外部大環境變化。
而在產業內部,海參產量的大幅增加卻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海參的傳統生產區域大連、山東兩地的霸主地位,也正在日益受到挑戰。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向記者介紹,2012年,中國海參總產量17.1萬噸,年增長率高達24%。“除了北方地區的山東、大連兩大傳統地區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福建、河北、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地區也都開始大量養殖并在產量上有所突破。”崔和向記者透露,其中,福建地區的海參養殖產量增速最快,2010年,其在全國海參總產量中的占比僅為1.3%,而2012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9.1%。
大連海參受到的沖擊,絕不僅僅來自于福建海參的迅速崛起。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市場,則是進口海參的沖擊。業內普遍認為,目前,每年我國進口海參的總量已經達到8000~10000噸左右,而國內干海參的總產量不過每年8000噸左右。“大量的進口海參擠占的多數是餐飲酒店渠道。”張赟向記者表示。而業內有分析人士表示,從去年年末至今,國內海參在酒店餐飲銷量已經下降了六到七成。“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限制三公消費的影響所致,但也不排除進口海參的擠占。”
一個奇怪的市場
崔和在談到進口海參市場的時候,有幾個數據顯得很有意思:2012年,海關統計數據顯示的進口海參(干海參)總量為1695.3噸,然而,據該協會統計,去年我國進口海參(干海參)總量達到8000噸,“當然,有一些專業人士估算的數據則達到10000噸。”崔和告訴記者,這個數字則遠遠要高于海關統計的數據,原因在于,目前,國內大部分進口海參是通過邊貿和走私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
“目前國內市場在這方面的監管并不嚴格。”青島海康水產品公司董事長柯亞夫這樣陳述進口海參市場,這位畢業于中科院海洋所、參與過國家多個重點項目研究的“專家型”企業家所創辦的企業,目前是中國最主要的正規海參進口商之一。他向記者透露,海參在全世界多個區域的海域都有分布,除了中國之外,所有進口海參全部都是野生狀態下成長和采捕的。由于目前海參的消費地主要集中在中國、韓國以及中國香港等亞洲市場上,而且價格不錯,因此,近幾年,來自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海參都集中銷往亞洲市場,而其中,絕大部分銷售在中國市場。“而由于監管不嚴,大量的進口海參通過邊貿、走私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價格自然具有很大的優勢。”柯亞夫向記者表示,僅以正規進口渠道與非正規進口渠道的進口海參相比較,僅在稅費方面就要相差23%。
搶走了兩成以上市場
柯亞夫透露,由于中國市場需求巨大,目前,圍繞各類海參的采捕和加工,在國外的產區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采捕環節基本由當地人從事,但加工和貿易環節有相當比例的中國人做,盡管國外市場并不消費海參,但加工水平不比國內工藝差。”柯亞夫表示,也有一些進口企業直接在當地采購原料,粗加工后運回國內加工。而青島海康就在墨西哥、秘魯、澳大利亞、尼加拉瓜和斯里蘭卡等五個國家有合作企業,對方企業按照其生產標準進行加工,再由海康運回國內銷售。柯亞夫告訴記者,目前,其每年的海參進口總量大約在200噸左右。而國內南方有幾家通過非正規渠道進口的企業,每年的海參進口量則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下轉A18版)
聲音
“相對于動輒數千元的國內干參,其對餐飲酒店市場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目前,進口海參已經成為遼參最大的競爭對手。近兩三年以來,尤其是在南方一些以前經常合作的酒店,進口海參已經從他們手中搶走了兩成以上的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