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日,市發改委聯合市水務局首次發布了成都市水產業發展情況。據通報,我市水產業的發展目標是:2010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14萬噸,實現水產業總產值40億元,水產品全面實現無公害化,名優品種比例達到60%以上,水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15%-20%,水產品出口比重占10%,市級水產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5家(其中新發展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2家),水產專合組織達到20個。
發展現狀:西部最大水產品集散地
我市水產業發展現狀是:我市是西部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并輻射華東、華南、華北及東北地區。2006年,全市實現水產品總產量9.5萬噸、水產業總產值22.3億元,產量產值均居全省第一位,名優水產品比例達到54%。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49個,面積9.3萬畝,占養殖總面積的65%,認證無公害水產品20個,該項工作我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我市水產品以鮮銷為主,產品主要占領成都、省內其他城市及重慶、貴陽、昆明、蘭州、上海、廣州、西安、西藏、新疆、北京、華北、東北等地。全市名優水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達到54%,冷水魚彩虹鱒出口歐盟,創匯25萬美元,實現了四川省食用魚出口零的突破。
有利條件:吸引省內外民企紛紛投資
我市水產業發展具備以下四大有利條件:
漁業資源豐富——我市地處岷江上游,魚類資源豐富。我市有近15萬畝的水產養殖面積,并且以精養池塘為主,魚池條件好。我市養殖用水取自岷江、沱江上游,水質較好。我市西部邊緣山丘區冷水資源豐富,適合冷水魚的養殖和產業化發展。
政府重視——市委、市政府領導非常重視水產業發展,把水產業列入農業十大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五大重點產業來抓。我市出臺了《關于加速水產業持續發展的意見》,設立1674萬元的市級水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水產業發展。
民企投資水產業的積極性高漲——由于我市發展水產業的環境越來越好,民營企業來我市投資發展水產業的信心不斷增加,投資項目越來越大。先后引進了南京、青島、福建等地的企業來投資成都水產業。
發展重點:打造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
根據我市水產資源狀況和發展現狀,今后全市水產業發展鎖定以下重點:狠抓水產品質量安全,提高水產品消費信譽——努力發展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狠抓水產產業化發展,增強水產業發展活力——培育發展水產產業化龍頭企業。規范化建設水產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著力發展特色漁業。積極推動冷水魚產業發展。建立健全水產品檔案漁業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即通過無公害水產品認證的水產品方可以進入市場銷售,非無公害水產品不得進入市場銷售。
按照規劃,我市水產業將形成如下布局:在彭州、都江堰、蒲江建設冷水魚苗種繁育基地,帶動我市冷水魚產業發展,2010年形成50000-80000噸的生產能力,并配套建設鮭鱒魚加工廠、鱘魚和魚籽醬加工廠各一座。使鮭鱒魚等冷水魚的引種——繁育——成魚養殖——銷售——加工出口等鏈條有效鏈接起來,使我市冷水魚產業發展成為西部最具特色的優勢漁業。在龍泉驛區、雙流縣、新津縣建設水產批發市場,新增10萬噸的水產品交易能力;在新津、雙流、都江堰、邛崍建設水產品加工廠,新津、雙流加工廠主要加工斑點叉尾鮰,加工能力2萬噸/年;都江堰加工廠以鮭鱒魚為主,并利用閑置產能加工叉尾鮰,加工能力1萬噸/年;邛崍加工廠以黃鱔、中華鱉加工為主,產品主要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市場,年加工能力6000噸;在城市近郊及溫江、郫縣,大力發展觀賞魚產業、垂釣業和休閑觀光漁業;在邛崍、蒲江、新津、大邑、崇州等地發展黃鱔(中華鱉)標準化養殖生產、加工、出口產業,形成年產3000噸黃鱔、5000噸中華鱉的規模,年產值近5億元,年出口創匯可達7000萬美元以上。
另外,我市目前正在重點建設三大水產業主要園區:通威水產科技園、黃鱔(中華鱉)標準化生產出口項目示范基地、西博苑成都龍泉水產物流批發市場。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