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以往人類對海洋資源的研究和利用大多局限在近海范圍,而很多海洋生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深海等待人類探索。上海交通大學日前成立海洋研究院,專家透露中國南海中層海洋物種豐富,這些中層魚一直是研究的“漏網之魚”。
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教授周朦表示,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將是人類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中國擁有遼闊海域、優越的海洋環境和資源條件等待我們開發利用,例如中國南海區域的中層魚就有3000萬噸。”他說,“由于技術受限,這些豐富資源以往不會去捕捉。未來,這一領域的生物系統是怎樣的,在哪里有哪些魚類可供合理捕撈,都有待我們去探索。”
研究海洋技術的連璉教授指出,在海洋科學領域,我國研究設備、儀器和裝備的發展相對落后,研究院成立后,將探索整合海洋技術與海洋科學,瞄準前沿科學問題,發展潛水器與作業技術、水下觀測技術、智慧海洋環境觀測系統等。她透露,上海交大團隊目前研發的4500米級科考型遙控潛水器預計于2015年進行海試,6000米深海拖曳系統預計今年完成研發,這些先進的技術將使遠洋和深海長期觀測成為可能。海底勘探、取樣和水下施工需要包括深海探測、深潛、海洋遙感、海洋導航等技術,研究院將為這些海洋科學研究的“眼睛”“耳朵”和“肢體”提供技術支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