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挺進深海
從近岸出發,一艘艘漁船進入深海。幾個晝夜捕撈后,將魚貨直接運回岸上加工,銷往世界各地。
去年,福州宏東遠洋漁業公司在毛里塔尼亞的漁業基地正式運營。20多艘捕撈漁船、7000平方米加工廠、6000噸冷藏庫以及船舶卸貨碼頭、修造船廠……宏東在西非的遠洋事業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2009年前,公司只有12艘捕撈漁船,捕撈海域限于公海。現在,擁有20艘近海作業漁船、60多艘工業捕撈船,并從公海駛進毛里塔尼亞、印尼等專屬經濟區,設立了福州、毛里塔尼亞兩個漁業基地,產值大幅提升。”總經理林世平表示,目前公司年產值近2億元,比2009年前增長2-3倍,“隨著新船不斷投入,未來的產能還有更大的釋放”。
今年6月30日,隨著4艘捕撈漁船進入太平洋作業,中菲(福建)水產集團正式邁入遠洋漁業企業行列。“近海漁業資源衰退,走向公海是必然選擇。”集團董事長張炳煌說。
宏東、中菲水產的發展軌跡,是福建遠洋漁業發展的縮影。
高速成長
福建省遠洋漁業起步于1985年,起初參與企業眾多,但規模較小。
“這是一個資金需求密集、高收益、高風險的產業,企業實力不足,一夜之間就可能傾家蕩產。”省漁業行業協會遠洋漁業分會秘書長吳林祝滿告訴記者,市場競爭中,相對弱小的漁業企業逐漸沉寂,而資金雄厚、管理較好的企業則一步步壯大起來。
在市場洗牌中,福建遠洋漁業企業一度只剩下8家。但去年開始,經歷了一段高速成長期。“遠洋捕撈的效益,以及政府的利好政策,吸引了更多外圍企業。”吳林祝滿說。
據介紹,目前,全省遠洋漁業企業共有24家,其中,11家企業已開展捕撈工作,還有13家企業正加緊造船。外派遠洋漁船293艘,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公海及印尼、印度、緬甸、西非等專屬經濟區海域作業,年產量超2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預計到今年年底,遠洋捕撈漁船將增至400艘。
“我們也在造新船,并且計劃延伸產業鏈,構建加工廠及閩南水產交易中心,擴大企業規模。”對遠洋漁業前景,張炳煌充滿信心。
福建遠洋漁業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通過資源整合、產業化經營,呈現出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化發展的態勢。如今,我省擁有福州宏東、福州宏龍、連江遠洋、平潭安達等一批遠洋漁業龍頭企業,在國外投資興建了7個遠洋漁業基地,初步形成產、供、銷、運、加工的完善產業鏈,抵御風險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大幅增強,捕撈產量及生產總值穩步提升。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福建省遠洋漁業生產總量達11.2萬噸,同比上升20.79%;總產值達10.5億元,同比增長21.51%,位居全國前列。
人才之困
一般來說,遠洋漁業包括過洋性漁業和大洋性漁業。過洋性漁業主要是通過簽訂捕撈協議,到別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以內從事捕撈生產;大洋性漁業是指到公海海域從事捕撈生產。
據吳林祝滿介紹,遠洋漁業企業需面對來自資源、資金、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壓力,漁場資源狀況、融資程度、入漁國的政局及法律政策,都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收入。因此,遠洋漁業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否則,難以應對復雜的環境。
當前,從事遠洋漁業的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缺乏高級的遠洋漁業管理人才,這成為遠洋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一方面,為提高經營效益并保護好遠洋漁業資源,各地推廣應用環保、防污、節能的新設備,這對漁工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隨著我省遠洋漁業向國際化邁進,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復合型、外向型的發展趨勢,要求漁業管理人員不僅了解水產業,同時還要具備外語會話能力,掌握外貿、國際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但高校專業設置與人才需求不相適應。
“目前,我們缺乏遠洋漁業船員培訓機構,也缺少專門培養此類管理人才的院校。”林世平等業界人士呼吁,政府應大力推動職業技校整合,設立遠洋漁業職業院校,或在相關院校設置遠洋漁業專業,增強遠洋漁業船員文化素質和法律意識,培養涉外漁業管理人員,從而提高遠洋漁業企業的交涉能力和管理水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