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安慶市有各類水面19.68萬公頃,其中可養水面14.9萬公頃。同時,擁有低洼湖田8萬公頃。
2006年全市利用水面14.67萬公頃,實現水產品產量30萬噸,其中名特優水產品9.44萬噸,占水產品總量的31%。目前全市龍蝦養殖面積近1.5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4426畝,蝦稻連作面積9000畝。
主要工作及做法:
1、開展摸底調查,制定發展規劃。為了促進龍蝦進稻田工程的順利實施與開展,開展了“全市低洼圩田資源調查”,對適宜于發展蝦稻連作的稻田進行造冊登記。在全市組織實施“二擴二進”工程,即擴大河蟹湖泊生態養殖規模、擴大網箱養黃鱔規模、推進龍蝦進稻田工程,推進鮰魚進水庫網箱工程,對龍蝦進稻田工程提出按照“百畝起步、千畝連片、萬畝成帶”的要求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思路,計劃用3—5年時間,打造出2—3個龍蝦養殖重點縣、5—8個重點鄉鎮、20個龍蝦養殖專業村。部分縣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實施方案,對推進龍蝦進稻田工程作出合理安排。如樅陽縣制定并出臺了《樅陽縣蝦稻連作實施方案》,計劃用三年時間培訓養殖能手3300人,2007年建立示范點2處,示范面積2000畝;2008年發展龍蝦養殖面積5萬畝;2009年使養殖面積達20萬畝。
2、廣泛宣傳發動,強化科技培訓。市漁業局和技術推廣站同志分片帶隊深入到樅陽、懷寧、桐城、大觀、宿松等重點縣(市、區)及個別鄉鎮,宣傳發展龍蝦養殖的廣闊前景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對重點示范點、片進行具體跟蹤,并派出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積極敦促有關縣和水產技術人員,大力開展龍蝦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和攻關。樅陽、太湖、桐城、宿松等地利用冬春農閑時間,加強培訓工作,共舉辦龍蝦養殖技術專題培訓班10余期,培訓農民800余人,印發資料千余份。市漁業局組織開展了“水產科普宣傳周”活動,分別在宜秀區羅嶺鎮、大觀區海口鎮、迎江區長風鄉舉辦了三期“龍蝦進稻田技術培訓班”,受訓人員達250人次。
3、建立示范點,搞好典型引路。全市共建立蝦稻連作示范點13個,其中一處100畝的市級示范點;縣級示范點12個,面積5000畝。樅陽縣落實千畝以上示范片2處,示范面積2000畝。太湖縣建立示范點3處,示范面積達1000畝,現已投苗3200公斤。對每個示范點均確立了行政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實行定期指導,確保示范成功。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