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5月24日下午,美國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和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發表了對于中國公眾魚翅消費行為和鯊魚保護認知的調查結果,調查報告表明中國消費者對鯊魚數量減少導致的環境惡化缺乏認知,但對保護鯊魚的活動表示支持。
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市場對魚翅羹的需求量始終居高不下。由于在亞洲地區特別是在中國,魚翅羹已經成為一種奢侈消費的潮流,帶動了整個高檔海鮮市場的增長,中國以占到全球貿易總額50%以上的高比例,位居全球魚翅進口量榜首。但是,公眾對切除魚翅后丟棄魚身的浪費行為與不人道行為知之甚少,對魚翅的制作過程、魚翅的食用價值較低,甚至對健康有害缺少必要的了解。
該項調查報告指出,鯊魚為了在海底長時間生存,身體內積聚了大量的汞等重金屬元素,經常食用會造成汞中毒,危害人體健康,甚至會造成男性不育;魚翅并不含有人體所需的特別微量元素;食用魚翅還會引起胎兒的畸形和血液疾病。另外,由于魚翅在鯊魚身體中所占的比率僅為5%,甚至更少,因此針對魚翅的捕撈造成了95%--99%鯊魚身體的浪費。
近期一項研究表明,全球魚翅市場上交易的鯊魚數量約在2600萬頭至7600萬頭之間,而在2004年全球交易額從1987年的4900噸增長了3倍達到13600噸。大量食用魚翅以及由此帶來的魚翅貿易造成鯊魚族群數量銳減,在過去50年里,鯊魚數量至少減少了80%。在過去15年里,大西洋西北部錘頭鯊數量銳減了89%,大白鯊數量銳減了79%。姥鯊、鯨鯊、大白鯊等類更瀕臨滅絕。鯊魚的銳減造成海洋里的重金屬污染越來越嚴重。
美國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的此次調查就是在全球海洋生態環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鯊魚數量銳減的背景下展開的,從以上的調查結果來看,目前的形勢不容樂觀。大部分消費者都是第一次看到關于魚翅對人體健康有作用的消息,對于食用魚翅究竟有什么營養價值或對人體的害處,都還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由于社會輿論對保護鯊魚的宣傳滯后,來源于電影、文藝書籍等對鯊魚“兇殘”的負面宣傳影響了公眾對鯊魚形象的正確認知,公眾對鯊魚的生活習性等知識缺乏,對瀕臨滅絕的鯊魚種類不斷增加以及因此而產生的生態平衡破壞的后果認知度不高。
魚翅貿易已經涉及全球170多個地方及國家,雖然消費魚翅的主要是亞洲人,但是歐洲聯合起來則成為魚翅的最大出口地,涉及全球多個國家的利益。減少魚翅食用量,開展鯊魚保護活動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事情,而是一項全世界共同完成的事業。
此次發布的調查報告只是在做定性研究,深入發掘公眾對于魚翅的的主觀認識和態度,探討有無改變公眾態度的可能,呼吁公眾自覺減少魚翅的食用量,從而減少魚翅市場的貿易量,進而保護鯊魚;對公眾加強鯊魚以及魚翅相關知識教育宣傳,加強鯊魚正面形象宣傳;提出響亮口號,在全國各主要城市開展“拒食鯊魚”、“禁止交易”等活動。呼吁政府相關部門參與到鯊魚保護行動中來,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監控魚翅進口貿易,嚴厲打擊魚翅走私行為等;建議有關部門盡快研究通過立法的形式限制魚翅貿易和鯊魚消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雖然巴西、加拿大等國已經設立了立法監控取翅條例,但是在我國還存在很多大困難,因為立法會傷害到漁民的合法權益,影響正常的漁業活動。食用魚翅在我國還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這是一個長期的宣傳認知過程。美國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負責人表示,以后還會有計劃的公布調查的其他結果,同時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來持續宣傳,一直到2008年底,以提高公眾保護野生動物的認知水平,自覺減少魚翅的食用量。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