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回顧這兩年的水產養殖業,2005年的發展是很順利的,2006年就不是那么順了。有兩件事情令人記憶深刻:一是從2005年第四季度開始到2006年上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魚價低迷,魚不好賣;二是以北方的多寶魚事件和南方的孔雀石綠事件為代表的水產品藥殘事件,引發水產品的安全問題。這兩件事都使水產養殖業遭受挫折,使水產養殖戶蒙受經濟損失,發人深省。
去年出現的問題給我們什么啟示呢?或者說,面對去年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采取什么對策呢?
一、要樹立經營漁業的觀念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理念。現在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經濟效益引導社會資源的分配,保證社會物資的供求平衡。我們要主動適應、運用這個規律。我們搞水產養殖,就要考慮(預測)哪些養殖項目更能賺錢,把財力、人力、物力投到這些項目上去。所以,應該提出和樹立“效益養殖”或者“效益漁業”的概念。通俗地講,就是搞水產養殖是為了賺錢,要從多賺錢的角度去考慮養什么,養多少,怎么養。
另一個方面,現在不是吃魚難的年代,魚不再是“皇帝女兒不愁嫁”,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所以,我們不能用單純的生產觀念去搞養殖,而必須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用經營的觀念去搞養殖。水產養殖戶朋友一定要學會經營,會經營才能多賺錢。不會經營的,生產就會陷入盲目性。我們發現,有不少地方,本地人養魚、養蝦的不大賺錢,倒是浙江人到那里養魚的多,規模也大,舍得投入,很能賺錢,就是因為理念有差異,浙江人會經營,他們的經營理念比較先進。
有的養殖戶朋友以為投入少一點,例如少投飼料,或選用低質廉價飼料,利潤率會高一些,能多賺錢。這是不對的。毫無疑問,池塘有原初生產力,不投飼料、肥料也能產出一些魚。少用飼料、多利用原初生產力,表面上看來可行,實際上很不劃算。投飼不足,或質量過低,魚沒有吃飽、吃好,吃進去的營養物,用于維持生命和活動的占絕大部分,能用于生長的很少,飼料系數增高,養殖成本反而增加。并且魚生長得慢,單產低,養殖周期長,每斤魚分攤的塘租高。即使能實現較高利潤率,由于產量低,賺的錢也不多。例如,傳統的生態養殖法養魚,一畝塘產300斤魚算是比較高的產量,就算1斤魚賺2元,一畝塘也只能賺600元。用配合飼料養魚,一畝塘產2000-4000斤魚,即使每斤魚賺0.5元,一畝塘也能賺1000-2000元。所以,要舍得投入(當然要會投入,不是亂投入),高投入,才能高產出,才能多賺錢。
又有一些養殖戶朋友以為魚養得越多,賺的錢越多。其實不一定。因為這要看利潤率。如果是虧損的,魚養得越多,虧得越多。養魚賺不賺錢,賺多少錢,除了養殖的數量之外,還決定于我們的魚種、水質、當年的氣候、養殖技術(包括防治病技術)、管理等,特別是飼料好不好,投喂是否得當——因為飼料是養殖的最大投入,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魚的價格。去年,廣東西部湛江、茂名一帶,由于集中賣魚時節適逢羅非魚價格低迷,一些養殖戶告訴我,使用其他廠家飼料的養殖戶很多都虧了,使用通威羅非魚飼料的養殖戶卻都賺了錢,沒有出現虧損的,因為通威飼料的性價比高。這使我和欣慰,因為茂名公司的羅非魚飼料配方是我做的。一位吳川市的朋友陳金勝,是通威飼料的忠誠用戶兼經銷商,他很精明,為了信守諾言,按期歸還賒欠的飼料款,在魚價低迷期,他忍痛捕完了一口塘27畝的羅非魚,賣了11.66萬斤,賺了11.31萬元(飼料按開票價計算),剩下的魚,雖然已長到2斤/尾左右,他不賣了,要等魚價反調。到今年一月下旬,我到他那里去的時候,他高興地告訴我,就在當天魚價漲了0.5元/斤,他剩下的20萬斤魚,單漲價便多賺了10萬元。由此可見,飼料和魚價對養魚賺不賺錢,賺多少錢,影響有多大!魚價低,更顯出好飼料的優越性。
飼料,我們可以選擇,也應該選擇使用。魚價,是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的,我們似乎很無奈。在魚價不好的時候,常常聽到一些養殖戶朋友埋怨魚價低。但是,西細細想來,這魚價低迷和我們養殖戶也有密切關系,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我們造成的,是我們不會經營造成的。在國內市場來說,魚價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宗產品出塘集中,數量多了,供過于求;二是產品的安全性出了問題,主要是藥殘問題發生了,對健康形成安全隱患,嚴重挫傷了消費者的消費熱情。這不是和我們養殖戶有關嗎?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錯開上市時間,獲得較好的消費價格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嚴格實行健康養殖、無公害養殖,徹底消除藥殘問題,給消費者提供安全保障呢?這些都是應該從經營的角度去思考,去認真加以解決的問題。
“人無我有,人遲我早,人劣我優。”這是經營的訣竅,是我們養殖戶要去追求的目標。
二、要從消費市場的需求去規劃我們的養殖活動
我們過去的水產養殖,大體上也是根據市場需求去生產的,例如:北方人喜歡吃鯉魚,北方地區養鯉魚的就多;廣東人不喜歡吃鯉魚,所以廣東很少養鯉魚,等等。現在,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市場需求是否發生了變化和繼續發生變化?水產品作為一種商品,主要是供城市人口消費的。城市人口是中國人口中最活躍的部分,整個消費群體都在變化中,即使是打工族也在變化中。解決了溫飽問題后,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后,人們的消費會傾向于多樣化,追求花色品種和口味、風味。人口的新陳代謝和全國范圍內人口的大流動,促進了這種變化。我們搞水產養殖,應該看到這種變化并適應它。具體說來,我有以下建議:
1、每一區域在保持主導養殖品種的同時,要開展多品種養殖
我國各個區域歷史地形成一些主導養殖品種,例如:北方的鯉魚,蘇北的鯽魚,蘇南的鳊魚和青魚,廣東和兩湖的草魚,等等。這是長期積淀下來的市場消費習慣決定的,短期內不會改變。但是,新的消費品種的需求在增加,這也是事實。可以這樣考慮,原有消費的基礎部分是主導品種,新增消費部分為新的非主導品種。如果新增部分仍為主導品種,并且增幅又較大,就可能出現主導品種過剩而爛市,帶動整個水產品市場價格低迷。因此,應建立以主導品種為基干的多品種養殖體系。這樣,主導品種保證了市場的基本需求,新品種適應市場的新需求,刺激市場消費,就能保證供需相對平衡,出現價格低迷的可能性就大大下降了。對于養殖戶來說,同時養兩三個品種,就可能規避某個品種爛市造成全線崩潰的風險。
所謂新品種,不一定是名、特、優品種,也可以是常規品種。我專指過去當地沒有養殖過或沒有大規模養殖過的品種。例如,北方可以養一些草魚。養什么,要根據市場需求的現狀和預測決定。新品種養殖,無論是名、特、優品種,還是常規品種,在技術和管理上與主導品種養殖會有些不同,甚至有技術難度。這就要求技術上要進步,需要技術投入。有些養殖戶怕草魚多病,不好養,不敢養草魚,這種認識是不對的。正因為需要有技術,形成技術壁壘,別人不容易進入,反而保護了進入者的利益。
2、提倡多品種混養
混養是我國魚類養殖八字精養法之一。它協調了不同種魚類的不同食性、習性,充分利用了不同水層和不同餌料生物,提高了池塘的載魚力和養殖產量。隨著配合飼料的使用,有些地方廢棄了混養的養殖模式。我認為現在應該提倡恢復一品種為主、多品種混養的模式。這樣做,能獲得更好的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主產品種爛市的風險。沿海還有魚蝦混養的做法,南美白對蝦和羅非魚等混養,有效地降低了蝦的生產成本,大大減少了蝦病的發生,獲得很好的效果。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