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隨著飼料市場競爭力的加劇,飼料加工企業已進入微利時代。飼料加工企業原料成本占企業總成本比重居高不下,尤其2013年以來,全球大豆、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庫存消費比持續偏高,致使終端養殖效益下降。如何用新思路,開啟原料采購新氣象,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一、強化信息采集 把握市場動態
飼料原料采購近年越來越難做,尤其在應對原料漲價方面比較被動,原因之一是信息采集力度不夠。對原料供應商的經營狀況、制造能力、技術能力、品控能力、管理制度、企業資質等考察不夠透徹,錯誤評估和判斷,導致個別供貨商原料品質差異大,延誤行情,喪失機遇;同時在質量上,也給企業經營和品控工作帶來麻煩。
從供應鏈成本角度出發,關鍵是調查搜集信息,要關注供應商信息、采購運輸信息、庫存信息、銷售信息、財務信息、產品市場信息等,更要關注市場新原料替代品的開發,實現價值采購。
二、強化聯合采購 協調供應關系 聯合采購是反向的集體競價,應由新希望六和三北中心原料部門牽頭,各片區原料部門配合,搜集分析供應商信息。對規模大、信譽好的供應商,三北中心原料和中心化驗室聯合定期進行原料招投標。這樣可以改變傳統采購渠道信息不暢、單兵作戰和分管項目落實不力、采購不透明和價格過高等不良局面。聯合采購要更多與一定地理半徑范圍內的企業合作,以便降低配送成本和采購成本,努力構建與供應商互利雙贏的和諧關系。
三、創新采購模式 積極開發小散戶
中央一號文件促使農村發展格局發生新變化,這必然對糧食市場產生影響,尤其在糧食流通和價格方面。以東北玉米市場為例,玉米從農民手中流到終端企業,需要經過農村經紀人、小貿易商、糧食大型貿易商等多個流通環節。作為中間環節貿易商的運作成本和利潤,玉米從農民手中的出售價格與終端企業的收購價格的價差達30%。如果讓農民合作社和終端加工企業直接對接,農民的售糧價格就是企業的收購價格,那么玉米的整個流通環節成本將大幅下降。這其中,小散戶對降低企業原料收購價格起關鍵作用,建立與小散戶的溝通交流機制很重要。比如,摸排了解當地小商糧販,建立A、B、C信譽分類,用飛信和微信不定期群發市場行情動態和收購價格等等,都是互動溝通的策略。
四、認清形勢 打好夏季小麥收購硬仗
由于夏季小麥集中收購周期短,近年來市場化主導明顯加大,使得小麥市場糧源結構發生變化。我們更要認清形勢,提前部署,準備充分,成立收購組織,各部門通力協作騰出倉位,確保夏季小麥收購有序進行。第一,要加大宣傳力度,下鄉進村張貼散發傳單。第二,各公司以總經理掛帥,成立收購小組,各部門明確責任,密切配合。第三,延長收購時間,把售糧方視為上帝。第四,做到收購價格平穩,入庫糧食質量穩定。只要我們抓住小麥收購的黃金季節,從農民手中掌控糧源,一定程度上可實現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此外,采購涉及到品管部、生產部、財務部、磅房等眾多部門,進一步提高企業內部溝通協作的效率,也會提高原料采購的競爭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